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1287|回复: 4

[转载]温酒说玉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0 14: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239348_1.jpg


高: 31.5c

m   外口径:14.0cm


    斝,一般为青铜所制,是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在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中,盛酒的用具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是较为多见的,其中爵杯、觥杯以及斝杯,基本属于饮酒用具一类,而卣、尊、卮是主要用来盛酒的,只有斝同时具备了温酒和饮酒的作用,《礼记·礼器》中说“宗庙之祭,尊着举觯,卑着举角”,说明使用酒器是有等级之分的,《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作为一种青铜器,可以说承载了中国古老的,青铜文化和酒文化,然而以玉器所做的斝这种形状的器物,并不多见。有藏友收藏了一对玉斝,据说十多年前花了不菲的代价。该玉斝为碧玉质,局部开窗处可以清晰的看出,此种玉料带有明显分布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这种碧玉质的用料,是我国古代玉器在战国和汉代的时候,所使用的有代表性、典型的玉料,现在的玉料已经看不到这种形态的特征,玉料的鉴别,在古玉鉴定中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有许多玉料,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这种玉料的特征就已经可以将玉器的制作年代,大约界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

该玉斝为一对,气势挺拔,为侈口束腰,三足两柱,侧有龙形鋬 , 斝身共分三层纹饰。斝的双柱为四方形,顶端为束腰 “蘑菇”形,底端上琢阴刻云雷纹, 为龙首形鋬,龙弯颈吐舌,翘鼻扬鬃,阴刻菱形眼,玉斝上端为阴刻“蕉叶”纹,中部束口,上琢减地浅浮雕铭文,也就是俗称的阳琢铭文,底端为四组兽面纹,均为减地浅浮雕琢制而出,兽长眉飘逸,眉端上翘,眉四周均用减地阳文勾勒而出,并加刻极细的轮廓阴线,变形“臣”字眼,卷云鼻,额部装饰有对称的浅浮雕勾连云纹,云纹顶端为“如意”状,兽扬眉瞪眼,似在龇牙咧嘴,面相威严,颇有震慑力。此斝平地,蕉叶形三足,足底外侈,斝内掏膛滑润,可清晰看出经年累月缓慢制作而成的痕迹,表面皆覆有成器后风化痕迹,并伴有土沁。

纵观此斝,从玉材到风化及沁色,均符合古玉的特征,纹饰及碾琢技法也颇具战汉时的风格,然而斝这种器形在青铜器上,一般流传至战国时期,汉以后已不见出现,综合以上原因判断,该斝的年代当在战国时期,存世极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0 14: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0 1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0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