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绘画美术、造型工艺等视觉享受领域里,历来都存在作品中追求形似与神似的争论 。
在赏石文化里,大自然超乎世人的思维方式,无私地提供了千奇百怪、变幻莫测的奇石。而赏石又是一门高雅的文化,最讲究意境二字,这是一种人文精神构成要素之一,它充满了主观情感色彩,在各自的想象中,具有含蓄、朦胧与模糊的美的追求。
一块象形石或画面石,象动物?象人物?象什么?象谁?通过欣赏的眼睛,传达到大脑的记忆对比神经,产生各自不同或相同的结果,这是形似的判断。
象一只凶猛威武的老虎,还是一只打磕睡的懒猫,这种神态感觉,人们只有通过具象的形态,才能产生出来。
形、神本是中国哲学术语,指形体和精神。南宋的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就非常强调了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现在的赏石界中,不少人借用“神似超越形似”的缪误观点,为自己收藏的奇石缺陷进行涂脂抹粉,其实这总有点阿Q的精神。挥舞着苏东坡“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的大旗为自己的藏品辩护、遮掩。
奇石,以形为主,其它为辅。形似是基础,没有基础就无从谈神似。正如没有一间象样的房子,何来什么中式装修,西式装修!
当然,只有在达到了形似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神似的作品,才能深深打动欣赏者,才能令人过目不忘。
转自http://www.zhuor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