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5406|回复: 10

转贴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6 1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鉴玉杂拾                              周末



玉即美石也,被许多收藏者所钟爱,也因此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人们在赏玉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充满神秘的行话术语。而对于初涉者来说,了解此类术语是必不可少的。“开门”: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绝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和田和白玉和黄玉自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栗、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栗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近年在港台地区甚至有“青羊脂”的荒诞说法,或求售高价、或炫耀吹嘘,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


“粗大明”: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怎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鸡骨白”: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炉,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得暴利。至于以后是否用等离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来。



“老玉挂红,价值连城”: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
依笔者推测,人死入土后血凝内腐,如何会浸入玉中?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可能鱼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细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视听。



“满堂富贵”:商代的玉器铭文和甲骨文类似,例如“卢方皆入戈五”。汉代玉器铭款主要有刚卯、印玺和刻有制作时间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剑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时才有大量的铭文玉器涌入世俗——从御制诗到吉祥话,婴儿的长命锁上也减地浮雕出“福禄祯祥”的祈语。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满堂富贵”的西周玉琮让我看,我说必伪无疑。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6-16 19: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喜欢看。/鼓掌/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6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5][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6 21: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6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6 23: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7 05: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17 15: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兴/鼓掌[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2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b5][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5-6-29 00: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