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篇关于这方面论述的文章,玉乞大哥可以看看。
加工方式的科學辨證
刀法:
古代加工從新石器時代的竹木加工到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延續到清代,以解玉砂加工方式為主要方法,文化大革命之後才轉變’成機械加工方式,古代除了極為少數的加工方式為瑪瑙刻劃雕飾紋路外,大多可從解玉砂刀法來分辨。
明清解玉砂刀法之特色
速度緩慢,刀痕有a.均勻對稱方式;b.斜刀方式;c.半圓刀法。
解玉砂開料之砂粒是不固定性,使用時以水混合,不拋光時表面呈顆粒現象。
邊角明顯不崩角。
其他年代刀法類似,但有差異,在此不多做說明。
機械刀法特色
機械金剛砂固定在鐵片上,所以刀工會產生機械砂痕。
刀痕角度不明確。
易崩角。
高級仿品例外,須配合其他觀察方法。
拋光:
古代拋光方式皆以極細小的砂粒以石英或黃泥經分級後來做拋光,再以皮革打亮。拋光因砂粒不固定與方式不同,表現也不同。不同年代皆有其特色,但絕對有別於現代紗布或滾筒拋光。
新石器時代之拋光因拋光材料砂粒分級無法像清代之細膩,呈現出非常不規則的拋光情形,但也有例外,如良渚的地方玉石較軟,拋光較進步,可能以皮拋光,表面非常光滑,但也有區域不同,呈現粗糙的拋光現象。
戰國由於宮廷所用之工匠已屬專用財產,奴工制度所製作之產品,水平相當之高,拋光往往是非常光滑,當時的工藝水平,實在令人驚訝讚嘆。
漢代的拋光方式較特別,以實物研究為重點,配合各種方式參考較易分辨。
唐宋拋光材料較粗糙,呈現出厚實感覺。
清代由於材料科學已有進步,所呈現的拋光已較細緻光滑。
機械拋光的特色
砂紙拋光----由於砂紙固定在紙上,所以呈現細長均勻的拋光痕跡現象。
滾筒拋光----滾筒拋光是以瑪瑙碎片或竹片,視拋光精細程度而有所不同,放在鐵筒內以馬達震動達到拋光效果。滾筒拋光的特徵a.邊角為圓形現象,也就是無邊角的現象;b.無拋光痕跡,表面呈粉狀乾澀的現象;c.普遍上臘來達到光澤的現象。
鑽孔:
新時器時代以竹木鑽孔為主要方式,因當時無銅鐵器,竹木較軟,雖有解玉砂可開料分割,但本身極易磨損,所呈現的鑽孔皆是口大身小的喇叭口形式,這種方式為鑑定高古玉器的佐證之一。
戰國漢代鐵器已較為成熟,進入鐵器時代,由於鐵較硬,硬度為5度左右,也具韌性,所以磨損程度較小,口大身小的現象已不像新石器時代那麼明顯,但由於是採手工製作,每鑽到一定深度皆要重新放入新的解玉砂,所以鑽孔呈現極為不規則階梯式現象。
明清時鑽孔較為進步,但仍是手工製作,其特徵大致與鐵器時代相同,雖較規則,但絕不同機械方式鑽孔。
機械鑽孔已進入鋼材混合金剛砂粒固定後加上機械動力,使得鑽孔較為規則,有均勻的機械砂痕及沒有皮殼。
只要仔細比對後皆可輕易分辨,還有其他加工方式皆可分辨新舊,只要有實物仔細觀察就可入門瞭解,在此不多做說明。
(以上資訊由林老師提供,未完待續,請繼續鎖定「玉知識研究所」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