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4203|回复: 27

玉器收藏误区多 别再指望当街捡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9 0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藏玉人连真古玉都没见过,家里就已经藏了数十件,件件都是超大器,”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收藏委员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藏玉精品展上,一位大收藏家摇头不无遗憾地说,“古玉收藏误区太多,真希望这次展览能为藏家们树立真正的古玉收藏标准。”目前,收藏市场上的古玉收藏存在收藏者以脏为真、以大为好、不知标准的误区,专家们称扫清“收藏障碍”迫在眉睫。

  误区一:知识缺乏 没有标准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黄耀全表示,收藏除了要学习美学、历史、矿物学外,还要建立客观的“古玉标准”,那就需要对博物馆的实物进行不断的学习、摸索,而且单纯对展品隔着玻璃观看还不够,还要拿上手。比如玉璧两面纹饰都不同,而开料痕迹不侧光看不出,要学习这些细节就需要对真品有“上手”机会。

  误区二:不懂用何标准衡量价值
  大多数收藏者都喜欢问鉴定专家两句话:“是不是真的”、“值多少钱”。当时实际上,市场上对古玉并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
  其实,衡量价值应该用学术标准:其一,的使用者,如在展览上曾出现的高浮雕剑饰,就一定是皇族用品,价值自然更高;其二,器物是陪葬品、礼器还有配饰——配饰因为佩带在身上用来显示佩带者的身份,所以玉料和雕工最佳,礼器其次,而陪葬品最差;其三是的文化背景,比如该到底是属于哪个时代,史前(新石器时代)只有部落首领和巫师才能使用,为“巫玉”;夏商周汉时只有皇族可用玉,所以为“皇玉”;唐宋元明清为民间用玉。

  误区三:以脏为真 以大为好
  许多收藏发烧友认为,只有脏兮兮、有瑕疵的才是真正的“出土物”,太过干净完整的都值得怀疑,事实上,即使在战国汉代时,也非常讲究玉所意味的身份,其玉料、工艺非常讲究,不能以脏、残来辨别玉器的真伪。脏、残通常是造假者的迷惑手段。
  大部分人都认为古玉越大越贵,甚至藏有“超大”,有的玉璧直径超过30厘米。
  其实,大璧是陪葬品,而小璧是身上佩带的,不是越大越好;何况超大的玉器并不存在,收藏者不能用现代习惯猜测古代习惯——一是古代席地而坐,摆设并无大器;二是古代运输困难,玉料多为小块,玉器也极少有大器。而市面曾多次出现巨大的玉璜,更让专家哭笑不得——玉璜是佩带品,大的不可能佩带。

  误区四:民间有古玉“捡漏”
  一位新加坡藏家表示,大家都相信轻易“捡漏”的故事,上世纪年代当然有“当街捡宝”的“好事”,但在现在的收藏热潮下已经不可能有了。也有藏家表示,古玉收藏是一个“喜富厌贫”的“活儿”,一个汉代普通也动辄过万元,不是工薪阶层随意购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02: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步入误区主要是捡漏心态,有些媒体渲染了捡漏传奇,推波助燃。[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02: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03: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04: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兵心玉壶2007-7-18 19:41:56 的发言:
不错

[emc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05: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得时侯会有运气,但不是为了碰运气才来玩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18: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

  
好帖。步入误区主要是捡漏心态,有些媒体渲染了捡漏传奇,推波助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0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9: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q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7 0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