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遗址考古工作有新进展,新挖的五个探方中又发现20多个崧泽时期墓葬,其中不乏高等级女性墓葬。与今年三月发掘的墓葬相比,此次出土的玉器从材质到款式、加工都更加考究,7件玉璜尤为珍贵。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昨天专程赶到同里,对墓葬中的遗骨进行鉴定,以判断主人的年龄性别。
在考古现场记者看到,为了配合考古,同里中学行政楼楼址已经往北挪了。向南新挖的五个探方里墓穴与卧在其中的人体骨架分布得清清楚楚。太湖一带头骨难以完好保存
在考古人员住的一家民居旅馆里,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李民昌坐在屋檐下开始干活。他拿出25号墓出土的一个头骨,小刀轻轻几下刮掉泥土,就露出牙齿了,李民昌取下一颗牙,介绍说牙齿的磨损程度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人的年龄,这颗牙的齿尖已经磨平,牙外层也已磨掉,内层的齿质点露出来了,说明这个人起码已到壮年。而耳际的一块叫乳突的骨头比较能反映人的性别,这一看就是女性的乳突。就这么一边跟记者聊着,李民昌一边一个接一个地处理着头骨,神情丝毫没有什么异样,他说这算什么,清代的墓挖出来,骨头上还有肉呢。
李民昌告诉记者,苏南尤其是环太湖一带,土壤环境多呈酸性,地下
水水位又高,这些都极不利于人骨的保存,太湖东南一带很少见到保存完好的人骨,同里崧泽文化遗址的人骨保存情况还算一般,这些墓葬男女老幼都有,女性偏多。精美玉璜昭示母权特征
据负责同里遗址考古工作的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张照根介绍,在新挖的探方中第四排墓葬规格较高,而且女性墓的随葬器物明显丰富,可以看出女性当时完全掌握着社会的权力,地位很高,具有典型的母系社会特征。新出土的玉器中有7件玉璜尤为引人注目,距今5000多年前的东西,打磨却相当精细,最大的直径14厘米,最小的直径6.5厘米。从玉璜在墓穴中所处的位置看,多数女性将它挂在颈部,也有挂在腰腹部的。其中一件双鸟头玉璜,是迄今为止同类发现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作为母系社会的符号之一,到父系社会时,双鸟头就演变为双龙头了,同里遗址双鸟头玉璜的发现使六瑞之一的“璜”的演变脉络更加清晰。
记者了解到,在崧泽文化命名地―――上海青浦崧泽村的考古中,100座墓葬出土了24件玉器,而同属距今5400至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同里遗址到目前为止44座墓葬已经出土了25件玉器,在这一点上,同里遗址的考古价值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