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 中国是玉石之乡。玉石文化是华夏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6000多年前出现的红山文化,其主要代表玉猪龙,就是中华先民在新石器时代非常落后的工具条件下创造的精美玉雕作品。

玉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史,完璧归赵的故事尽人皆知。中国古玉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的原因。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 “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5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5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中国四大名玉 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其中以和田玉最为名贵。
和田玉历史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质地细腻,柔和如脂,而且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和田玉产于中国古籍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经过甘肃、陕西、山西到达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提到的玉门关,是自古西域和田玉进入内地的必经要地,最早为汉代所设,位于敦煌附近。
和田玉分布、构成 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莎车--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

和田玉分类-按产出地 和田玉按照产出地的不同,可分为:山料、山流水、籽料、戈壁料四种类型。
山料,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玉矿石。山料的特点是块度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

山流水,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

籽料,是指原生矿剥蚀后落入河流中,被长期冲刷、摩擦的玉石。块度较小,常为卵型,表面光滑。籽料经过数万乃至数十万年的冲刷磨砺,没有了糟粕,留存了精华,温润无比,价格远远高出山料数十倍。仔玉分为无皮色子玉(一般采自河水中)和皮色子玉(一般采自河床的泥土中)。籽玉皮色分为枣皮红、黑皮子、秋梨黄、黄蜡皮、洒金黄、虎皮子等等。籽玉是和田玉的特有品种,其他玉种是没有的。

戈壁料,是玉矿山体破碎以后,被雪水冲入戈壁滩,经多年的风吹日晒,飞沙走石,磨砺而成,留下的玉石都是最坚硬和致密的部分,所以硬度高,油性好。戈壁料玉石上多坑,似波浪起伏,圆滑的坑坑洼洼密布。

和田玉分类-按颜色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白玉。

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

糖玉,氧化铁渗入玉石,颜色较深,称“糖玉”。糖玉常与白玉共生成为双色玉料,称糖白玉。

墨玉,石墨渗透入白玉中形成墨玉。白色和黑色比例相当,称为“青花”。纯黑墨玉十分少见,质优者价格可比羊脂玉。

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

玉石巴扎 在南疆地区,有很多玉石巴扎,尤以和田玉石巴扎最大。巴扎上人来人往,有买有卖,生意火爆。

由于和田玉籽料资源接近枯竭,籽料市场价格不断蹿高,催生了很多用山料滚磨染色冒充籽料的黑作坊。现在巴扎上的真籽料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是假的,有不少玉石爱好者上当。
采玉之路 和田玉籽料主要出产在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叶尔羌河等几条发源于昆仑雪山的河流。自古采玉都是靠手工,产量很小。但解放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开采主要是靠大型挖掘机械。“盛世藏玉,乱世藏金”,近年来,很多人都热衷收藏和田玉,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据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报道,和田玉最近十几年以来,价格上涨了近千倍,目前优质白玉籽料市场价格达到了数千元/克。价格的暴涨使得疯狂采挖愈演愈烈,和田玉资源日趋枯竭。

和田玉雕 古语道,玉不琢不成器。和田玉原石一般都是要经过雕刻,才能出现在普通人的视野里。






和田玉雕刻成品一般分为摆件、手把件、挂件、镯子、扳指等。





精品和田玉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