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玉错金五福捧寿链子瓶
随着和田玉雕刻工艺的发展与完善,和田玉的工艺品也呈多样性,不再是简单的饰品或礼器,其作品的艺术性、文化内涵都非常浓厚。如黄金、白银在和田玉制作中的表现技法,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像一朵奇葩,在灿烂的玉文化当中独树一帜,成为皇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白银在和田玉制作中的应用史料记载为汉代,其表现手法为镶金、描金、鎏金、贴金、戗金、金银错等等。
1、金镶玉:金镶玉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广泛应用在金银摆件、铜器、首饰、佛像等器物的装饰工艺中,金馕玉工艺是用焊接、浇铸、模压、錾花等工艺制作纹饰图案,用爪齿、包边等技法固定所镶物体(玉石)。被镶物体(玉石)突出于所镶载体,起到表面装饰的作用。而小件玉挂件、玉牌等饰物,金饰图案则包裹在其外,以玉为主,以金为陪衬,烘托玉质之美。金镶玉是花丝镶嵌工艺的一种表现技法,主要突出一个镶字,以镶为主,经过金镶嵌的和田玉饰物,其美感更加突出。
2.描金:描金工艺应用十分广泛,在玉器、瓷器、漆器、竹木器、家具、屏风、雕塑等器物中均有表现,是工艺品行业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描金工艺是将黄金研成极细的粉末,再用粘合剂调成糊状,然后用毛笔蘸上在物体表面描绘,其图案多种多样,比如书法绘画等装饰。绘画以白描单线条为主,也有工笔绘画,精美绝伦、高贵华丽,描金工艺有以金代墨之作用,作者可在被装饰器物上充分发挥绘画之才能、书法之特长。
3.鎏金:鎏金也称镏金,近代称“火镀金”,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称“金涂”。鎏金是将高纯度的黄金捶打成薄片,剪碎后溶解于水银中成为金汞剂,俗称“金泥”,将金泥均匀地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黄金紧贴器物表面。再用玛瑙压子在涂抹面反复压磨,把镀金压平,起到加固和光亮的作用。鎏金工艺的特点是镀层厚、耐磨,如反复加镀,可达到所需的最佳厚度,对于大型铜塑像及大型铜器物无法采用镀金工艺的作品,鎏金工艺则是最佳选择。
4.贴金:贴金是将高纯度黄金经过千锤百炼敲打制成厚度仅0.01毫米的金箔,在贵金属中,黄金的延伸性极强,1克黄金大约能制成6cm×8cm金箔90~100张。因金箔极薄,所以附着力也非常强,很适合表面装饰,贴金工艺使用普遍,操作简单,先将装饰物表面
处理干净,涂抹一层粘合剂,待黏合剂快干时,将金箔用竹钳子夹起,贴在有黏合性的被
装饰物表面,轻刷一遍即成。贴金工艺一般用于织物、皮革、纸张、各种器物以及建筑物表面装饰。大型铜造像、大型壁画等方面也有应用。
5.戗金:戗金,也称“填金”。戗金在工艺品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牌匾、漆器、屏风、家具等器物中应用非常普遍。戗金是在所雕刻图案的凹底上平涂金彩或填金片、贴金箔,使图案显露金色阴纹,增加了被装饰物的高贵、典雅,有些牌匾在凹底上大面积填金,使图案显得更加突出。也使整体牌匾显得金碧辉煌。
6.金银错:金银错,又称“镂金”或“镂银”,是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青铜器表面绘出纹饰图案后,依纹样錾出槽沟,用金、银或其它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沟槽内,形成金、银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使金丝与青铜器表面自然平滑、光彩照人。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嵌入金、银纹饰为“金银错”,清代后,金银错工艺在玉器、木器、漆器等各种工艺品中广泛应用并得到深入发展,特别是在玉器行业内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