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4829|回复: 14

[转帖]生于七十年代的全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9 14: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
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生于七十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影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后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 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2岁的时候,你毕业了,你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是1500块,转正以后变成2000块。工资总花得一分钱不剩,盼着发薪的日子。过了一年你跳槽了,工资变成3000块,你穿的衣服开始变贵了,吃的东西开始变好了,不过有一样没有变,工资还是花得一分钱不剩。
这时候你谈恋爱了,你为了交女朋友,一个月要向朋友借1000块,她还是嫌你钱少,把你揣了。好不容易找个邻家女孩,感情甚好,学会了生活,一个月居然能存1000块,没想到在你憧憬未来的时候,她家里人不同意,把你们拆了。
于是你发奋图强,终于工资涨到了6000块,变成白领,开始泡酒吧,追美女,给人家100块的小费。某一天,在街上碰见甩你的前女友,很奇怪自己当初怎么会看上她,她是 那么的没品味。
30岁的时候,你有了10万块存款,不过你觉得很疲惫,想找个地方,可以踏实地睡。于是你结婚了,存款变成了贷款,每月还要还上4000块,不过你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有1万块,你一点都不觉得累。
一晃几年过去,你还清了贷款还存了5万块,你的孩子也长到六岁,你不
希望他重复你的生活,于是想送他到外国,可是人家一张嘴就是20万,你心里暗骂"这帮黑心的老外"。愿望虽好,没钱也是白费,你的孩子还是在国内,一直长到22岁。
60岁的时候,你退休了,儿子要结婚,向你要了40万块,你没嫌多,反到觉得花在自己儿子身上,比送给老外实在。过了一年又一年,你对数字不再敏感除了自己的年龄。有时候你躺在床上还在想,我怎么还这么结实,是因为我补了钙还是上帝希望我健在。
终于你安息了,墓碑上刻着你生活的年代197X--205X。
献给我的偶像和远去的时代

--------------仅以此篇献给我流逝的岁月和我的偶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4: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生的人,岁月可逝,心不能老!
香港83版的《射雕》被称为不可替代的经典,蓉儿的扮演者翁美玲已经香消玉陨十余年了,
靖哥哥的扮演者黄日华更多的只是以商界成功的企业家的形象在银幕亮相了。
当年的一部〈上海滩〉几乎影响了一代人,古典美人赵雅芝如今恐怕也得快五十岁了吧,现
在她也该考虑如何安度晚年了,那张生动的、丰富的、过目不忘的的俏丽面孔以及那个风情
万种的冯程程都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胖得已经变形的发哥再也难现上海滩的叱咤风
云,论身手恐怕也难敌洪兴浩男,山鸡等一批古惑仔了。叶丽仪演唱的主题曲被评为上个世
纪最佳电视剧插曲对她本人来说这辈子也算功德圆满了。
高产的周星星新作越来越稀少了,倒是天天和VCD以及复读机等广告打交道了。星爷在喜剧
之王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你不可以说我是死跑龙套的。”他终于
*自己的努力让所有的人都闭嘴了,也终于让所有的人对他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了。潜力已经快被挖掘光了的周星星只能以导演的身份出现了,好在成功推出了张柏芝,所
以在当红玉女张柏芝的成名作里我记忆最深刻的台词是“谢了,老板。”
当年*《窗外》走红的港台第一美女林青霞越来越难觅踪迹了,怎么看也是个地道的中年女
人了,如今的样子看起来真让人心酸,当然如果你想知道她的前任男友秦汉和秦祥林的消息
只能找若干年前的资料了。
张曼玉和她的法国丈夫也离婚了,这个有着似狐若仙的迷人面孔的美女也快四十岁了,《花
样年华》恐怕也是她演艺生涯的顶峰了。
狄龙老的头发快掉光了,李修贤只能演警察局长了,大傻早已退出黑帮老大的铁打不动的位
置,总不能让一群头发都快白了的老家伙再去江湖重现英雄本色吧。
当今的影碟专卖店里,不知从什么开始,日剧和韩剧占据了半壁江山,搞不懂那些酷得要死
的新新人类们为什么对着这些我根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的电影哭得那么伤心。
张柏芝的《星语心愿》不知道赚去了多少少男少女的眼泪,其实充其量不过是美国早期一部
经典爱情故事的翻版。全智贤如今红得发紫,成为了新的偶像,野蛮女友四个字的出现频率
恐怕是近期网络最高的吧。
当我对如今的偶像不屑一顾时,我头脑中只能有一个答案:我正在一点一点慢慢变老。
四十高龄的刘德华依然在和一群20出头的毛头小子孤军奋战,其实在《九九赌侠》里,连朱
茵都喊他是老人家了。
10年一恋曲的大佑也离婚了,他和李烈,张艾嘉终于也明白了爱的代价了,如今闲来无事的
大佑也跳到前台现身说法讲述《光阴的故事》了。
张国荣公开声明自己是同性恋了,竟然把裙子都穿到舞台上来了,脸孔甚至比20年前还年
轻,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谭校长也终于不再自欺欺人的永远25岁了,也很久没见他梦幻般的笑容了。
学友也蓄起了胡子,据说是学年轻时的林子祥,为了自己到60岁时不显得太老,看来也真的
夕阳醉了。
钟镇涛破产了,这个*当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走红的歌手看来如今的处境真的不很好,
估计当年的温拿五虎的那几个兄弟会出来帮忙的。
靡靡之音的年代远去了,邓丽君也死了。
黄家驹的光辉岁月结束了,BEYOND也解散了。
一生何求的百强只有在天堂念亲恩了。
雨生撞了,看来未来真的是梦了,我们也不可能天天想你了。
陈宝莲跳楼了,到死了人们才知道原来曾经和一个香港的三级艳星为邻
小虎队成熟了,红唇族也都成老女人了。刘文正和飞鹰三姐妹也没了踪迹了。当年唱着《19
岁最后一天》的伊能静最近也光忙着和刚出世的宝贝享受天伦之乐了。
赵传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想飞可再也飞不高了。
赵咏华也随着那首经典的《最浪漫的事》在慢慢变老。
谢贤的儿子天天缠着我的偶像执迷不悔,也不知道如今的老窦在北京有何想法。
这么多年了,潘美辰还是没能找到自己挡风遮雨的家。
齐秦老的也光想着和那个长腿美女西藏完婚了。
现在我满眼看到的舞台几乎都是酷弊了的问题少年,名字都记不清的这个那个的组合。
我无法接受如今的歌曲,依然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我在一点一点慢慢变老。
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篇帖子里引用发哥的一句话“如今的江湖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

--------------仅以此篇献给流逝的岁月和我的偶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4: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和感慨~~~~


2004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四,最小的也二十二了。做为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方宝,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前期出生的应该印象深刻点,偶是后期的)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男孩玩斗斗鸡、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

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 ,是劳模的报告。)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生于70年代的电视剧 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夜星辰》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使劲学文哥~~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很多人--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等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生于70年代的衣服




海军装:

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女孩子白衣篮裙,男孩子就是白衣篮裤,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每次被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

马海毛: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毛衣材料,大家都记得妈妈们边看电视边运指如飞地织毛衣吧?

蝙蝠衫:

那是那个时代很拽的时装,常常在理发店或者门市部的门口上看见若干个穿着这种衣服的脸蛋上两团红扑扑的腮红的明星照,所以,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溜到座位上。

罗卜裤:

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宽下窄的一种裤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拽,裤腿一律的收紧,很帅的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走来走去,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现在打晕我100回也不穿了~~~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抛砖引玉,大家还想得起什么?

生于70年代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现在叫洗发水),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哈哈~~~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

toshiba,toshiba,现代的“都死吧”

万家乐,乐万家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呵呵,现在做大了~~厉害~~~~

好象有一个饮料的广告这样的:一群人身着运动装跑出来,嘴里嚷嚷:“奥林世界的饮料,饮料世界是奥林”

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手,在招手,我只记得从7开始的,呵呵。

小芳第一次约会就选用“爱丽丝”全套化妆品。

(一女子卖弄一番,走前到镜子前闭了只眼)

“嘘,爱丽丝”(P,眼泪水。呵呵,这是我们班同学加的)

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今年20,明年18quot;

“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

还记得这一个吗?-----手拿拂尘的太上老君对着一扇门挥了一下,门开,一团烟雾中本应出现的炼丹炉变成了一台现代化的机器。老君大惊,忙问“此乃和物?”画外音;F110柴油机!

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还有一则很经典的广告相信很多四川的朋友都有印象,是一则讲酒的。当然还是用四川话说“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曲洲酒好没法说,不喝恩是睡不着。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倒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恩要和我喝一坛,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呵呵忘词了)嫦娥逮倒不放手干脆下凡不要走哦哈哈记住一定得用四川话读才有味道哦。

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杨振华851

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场景一:一老头心脏病发作要倒,有人拿瓶油给他嗅一嗅就好,叫什么速效救心油。小时侯经常给人模仿这个广告,现在已经记不得词了。

场景二: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不知道有没有香港人看过这个广告。

一个密探提着一个考克箱在日落时分来到桥头与人接头。

那接头男子神秘万分的问:“带了吗?”

密探点头“带来了”。潇洒的打开随身携带的考克箱。--(晕)拿出的竟然是佳宝九制陈皮。

天降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没关系,我用小白兔高级儿童牙膏来对付它!(一顿捣鼓,嘴边涌出泡沫一大堆,再举镜)牙细菌溜走了!(萝卜给三两口吃光,然后小白兔举叶子示人)@#$%^%^^amp;*$##后面的记不清了!

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嘿,大家好,我是陈真,这是我的好朋友陆大安,我们都用“爱德牌”电饭锅”(需用广东普通话)

一女在洗卡其布的确凉,一男的乘木排漂下来,木排上放一洗衣机,“秀兰,看我给你把啥买回来了.....双鸥牌洗衣机(女)!”女笑着炫耀说“嫂子,以后洗衣服到咱家来”。

“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4: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我的偶像和远去的时代


我们是正常的一代。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想起它,想起它当初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它们已被岁月遮蔽。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一)童年篇
那时我们的家里很穷,但是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




1、兄弟姐妹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小,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有姐姐的孩子,它意味着可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在父母忙于开各种批斗会的时候,一个哪怕是五岁的姐姐她也是一个三岁的弟弟的主心骨,而父母也认为可以把最小的孩子托付给她。当然哥哥也是一样,除了可以像姐姐一样帮助弟弟妹妹之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就会感到害怕,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里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然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中国相当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2、小人书
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64开本。有的是手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样板戏,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80年代初的时候,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小人书中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然而它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二百本的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假如他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3、游戏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还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呼啸声中,我们经受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个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常玩的是扇啪叽,开始的时候是用很白很厚很吸水的纸叠成的四方形,后来有了岳飞传,于是岳飞岳龙哈米嗤金兀术就化成了圆圆的啪叽,在泥土地里翻来滚去。还有一种与啪叽相近,但它是用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用手中带出的风力把它掀翻,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总之不叫啪叽,只有管闲事的老师才会笼而统之地这么称呼。
那时很少有一个人玩的游戏,即便是独家秘笈也得拿出来炫耀才过瘾,通常的秘笈是一把木头手枪,爸爸是木工或者车工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不止一把,但手中的永远只是一把,那些手枪总是不经意间丢了。等到男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做枪的时候,他们只做火药枪。那时他们已经有点大了。
女孩子也是在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猴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猴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外带剪成的,最高档的是用医院的胶皮管做的,结实,弹性好。一个医生家的孩子和木工车工家的孩子一样得到同伴的尊敬。跳着猴筋的女孩子也是唱着儿歌的,唱“马兰开花二十一”,也唱“反击右倾翻案风”,但女孩子们的心情是永远好着的。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去跳猴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现在我偶尔会看到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跳猴筋,我就像看到男孩子突然穿上了裙子一样不舒服。




4、打架
打架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哭着回家失败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的。父母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是孩子的事。




5、小灵通与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是爱科学的,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年的社会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这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我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6、抗大
我们上学的第一年。在抗大,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孩子一起玩闹。那么多的孩子在街道的几间小平房里,在几个老妈妈无力也无心的管教下,我们更自由。上学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字眼儿啊。自由的我们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回忆进入正规小学,虽然严格了许多,但我们还是拥有自由,放学时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我们背着奶奶缝的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吃完了,赶紧到邻居家去看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还有那个铁臂阿童木。




7、露天电影与黑白电视
大院里总是会有露天电影放的,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神圣的。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那时看露天电影更像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地高兴。很多年过去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露天电影终于被电视时代所取代。邻居家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带着炫耀的心理好客地招呼着我们去看阿童木,爸爸妈妈有时面子架子敌不过好奇心,也去,后来就也买一台,后来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电视了。好在那时我们已经大了。




8、岳飞传
一张大脸侉着嗓子讲评书的刘兰芳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我们看不着她,她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传出一个英雄故事,传出一个是非观念。所有人都小心亦亦地调着收音机里时断时续的刘兰芳的评书。第二天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点评故事,分析下文,当然我们学到的更多知识是朱仙阵是挑滑车是十二道金牌,是把你这*臣杀了是哇呀呀呀呀呀呀,是刀枪剑戟斧钥钩*。我们打架时不再只是把对方当成美蒋特务,他们还是秦桧还是完颜阿骨打还是哈米嗤,我们又多了一种乐趣。




9、苹果
可能是小时候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果,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就是国光之类没有人再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苹果,于是我们像农民盼着收获一样等待爸爸单位过年时分的苹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炼乳,现在它也是一种美味,小时候它装在一种绿色的玻璃瓶子里,充满诱惑;还有饼干和面包,还有汽水香肠,那些都是春游时才能得到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5: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b17][emb1][emb6][emb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6: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有意思!这里生于七十年代的恐怕不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6: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严重受打击~~~~怎么这么倒霉啊!![emb16][emb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7: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我爱看的那些动画片??[emb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9: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大概不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了。现在可正是生于七十年代的天下哦。

套用一句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对生于七十年代的评价:他们玩过的,我们没能玩,我们玩的,他们不是正在玩就是已经玩腻了!

[emb2][emb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9 1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帖]生于七十年代的全总结

以下是引用咪咔在2004-7-29 11:15:29的发言:[br]楼主大概不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了。现在可正是生于七十年代的天下哦。[br][br]套用一句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对生于七十年代的评价:他们玩过的,我们没能玩,我们玩的,他们不是正在玩就是已经玩腻了![br][br][emb2][emb14]

好~~说的好,总算有点安慰[emb6][emb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