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1966|回复: 9

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8 06: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殷商时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现代汉字的原形,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到甲骨文,以后慢慢发展成大小篆体。并被各朝各代的书法家们书写成各种美丽的体裁,如柳体;颜体;王羲之的行书等。也给我们留下了举世无双的书法瑰宝。 中国的汉语和方块字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就了数不清文人墨客,传下了无数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精美文章!汉语和汉字博大精深,一字多意能充分体现人们所要表达的意识。在亚洲以汉语为蓝本改成为他们本国文字和语言的国家也不在少数。可以说没有汉语和汉字就没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
   
    而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语种之一。中国人民也不例外的加入了全民学习英语的大军。为此中国人民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学习很多人一辈子也难用几次的外语。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到考研那里少的了外语的身影?去找工作用人单位也不管是否用的上,张口就要求英语有四—六级证书。汉语和汉字却渐渐离开原本重要的舞台。沦落为二类语言。就连我们对外贸易中所签订的合同,只要是用汉字签的合同那么外商们都会要求再用英文签一个备忘录,而用英文签合同的却并不须要再签署中文的备忘录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个中国的家庭到西方某国定居。居住地是一个以外国移民为主的小区,在他们家旁边住着有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的移民。那些移民们在看到中国家庭中有一个小孩子的时侯,都争着教中国小孩说他们本国的母语。在谁教的时间长短上还发生争执。开始那对中国夫妇还以为是碰上了一群热心的邻居。谁知到了后来他们才明白,那些热心的邻居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祖国而不惜余力的推广他们的母语。以使他们的母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现代的汉语和汉字却被外来语种所混淆,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中,一群所谓的精英和自以为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白领们,以在文章和话语中夹代一些外语单词为荣。还鄙视那些光说不过去光写汉语和汉字的国人,认为他们是老土。更是为混淆我们的母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变成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里的“赵老爷”和钱仲书先生的作品《围城》中的“方宏渐”之流。
这些情况也不是我们一个国家所独有。在欧洲国家也都发生过类似问题,为此法国和德国都专门立法,以捍卫和净化他们的母语。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些于国于民不利的因素,对此成立了“语委”以专门负责净化推广汉语的发展。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保留汉语和汉字的传统并与时渐进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汉语和汉字文化的健康发展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
      
    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又共为铁血一员,让我们为捍卫母语,净化汉语和汉字献一点微薄之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6: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7: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7: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9: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里的“赵老爷”和钱仲书先生的作品《围城》中的“方宏渐”并非混淆我们的母语的代表人物,举此两例不太恰当.不过我对楼主的论点还是十分支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9 03: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9 04: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emb6][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0 02: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0 04: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0 0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zjc1772005-10-18 11:41:50 的发言:
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里的“赵老爷”和钱仲书先生的作品《围城》中的“方宏渐”并非混淆我们的母语的代表人物,举此两例不太恰当.不过我对楼主的论点还是十分支持的.
为了捍卫我们的母语,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还是要学好一门外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