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ainiao2

话说包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8 00: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em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 1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5 2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02: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
长学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包浆”
  包浆,在古玩圈子里是个使用频率较多的词语,通常是指附着于铜器(钱币)、玉器及其它年代较为久远的器物表面的一层物质。它本身并不体现任何美感,无非是锈斑、氧化物、酸碱化合物而已,可是一旦它与器物融合为一体时,其魅力简直不可明状。

  鉴定古玉,从包浆入手是方法之一,但究竟怎样来理解包浆,看法各不相同。记得前几年《文物》期刊上曾报道过一则消息:“德国人在1977 年从古物上发现有猛犸的脂肪酸存在”,不久前,《中国文物报》又披露,故宫博物馆在文物上发现霉菌多达二十几种。见了这则消息,我不由得想起在古玉上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后经分析,原来在玉器上的包浆,实际就是脂肪层,它的来由是人体的汗液经接触敷于玉器的表层,后经长期的埋藏,脂肪层变硬变透明,即成了包浆,同时也因为是脂肪酸的关系使得玉器的表面生长出霉菌,这种霉菌可能又会钻入玉器的里边生长。玉器埋在墓中千年,可以想象霉菌会不断地繁衍生长,这在玉器上留下了痕迹。就此我认为这可以成为鉴别古玉的一种手段。

  包浆是器物年代久远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世传物,都会受到水土所侵、人为把玩、大气腐蚀。结果就会自然形成表面一层黝黝色泽,或铜绿或棕黑,奇妙地突出器物的主要部分,使其更趋完美有似油画的暗部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尽管包浆也会遮盖器物部分的本色,但这种朦胧感却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反添无穷媚态。

   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包浆”
  包浆,在古玩圈子里是个使用频率较多的词语,通常是指附着于铜器(钱币)、玉器及其它年代较为久远的器物表面的一层物质。它本身并不体现任何美感,无非是锈斑、氧化物、酸碱化合物而已,可是一旦它与器物融合为一体时,其魅力简直不可明状。

  鉴定古玉,从包浆入手是方法之一,但究竟怎样来理解包浆,看法各不相同。记得前几年《文物》期刊上曾报道过一则消息:“德国人在1977 年从古物上发现有猛犸的脂肪酸存在”,不久前,《中国文物报》又披露,故宫博物馆在文物上发现霉菌多达二十几种。见了这则消息,我不由得想起在古玉上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后经分析,原来在玉器上的包浆,实际就是脂肪层,它的来由是人体的汗液经接触敷于玉器的表层,后经长期的埋藏,脂肪层变硬变透明,即成了包浆,同时也因为是脂肪酸的关系使得玉器的表面生长出霉菌,这种霉菌可能又会钻入玉器的里边生长。玉器埋在墓中千年,可以想象霉菌会不断地繁衍生长,这在玉器上留下了痕迹。就此我认为这可以成为鉴别古玉的一种手段。

  包浆是器物年代久远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世传物,都会受到水土所侵、人为把玩、大气腐蚀。结果就会自然形成表面一层黝黝色泽,或铜绿或棕黑,奇妙地突出器物的主要部分,使其更趋完美有似油画的暗部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尽管包浆也会遮盖器物部分的本色,但这种朦胧感却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反添无穷媚态。

   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包浆的几个问题

几位大侠,HELLO啊,我只听过包浆这个名词,实没见过,今见几位就上传照片说包浆不错,请告知如何看得出包浆?再一个,包浆应是不断盘玩方出,然如果经常清洗,是否不利包浆?呵呵新手学习。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
本人这是现学现卖了.
其实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不只玉器,瓷器、木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包浆既然承托岁月,使用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深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么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家里睡了五十年的竹席,油光红亮不待言说。本人同意你说的上半,不同意下半。我认为所有物品表面都有一层包浆,只是新与旧的区别。无论几新的物品都好,它都有它的一层包浆,哪是时间的痕迹。就像一个女人,二十岁时,她青春活泼。这个可以形容她哪时的‘包浆’,哪么三十岁、四十岁~~~或是刚出生,都会有她‘包浆’。所以不能说某些物品就没有包浆。
所以有东西都有包浆,除非你给一麻袋一麻袋的$$偶。哪我就说有些东西没包浆了。不然偶坚持自己的说法!
砖头快来呀,砸我呀!^_@楼上好幽默哦,不过俺还是同意浮云的见解,因为新东东只能说打磨得比较滋润细腻,就像二十岁的少女青春活泼,漂亮热情,还有几分阳光气息,或许还很性感,但是感觉,,,,,,还不太够味,这个“味”就是“其实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不只玉器,瓷器、木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包浆既然承托岁月,使用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深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么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家里睡了五十年的竹席,油光红亮不待言说。”
我比较赞成这位朋友的说法,个人窃以为包浆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得靠自己在长期的把玩中自己慢慢咀嚼品味,忽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意。仅仅用文字来定义还是缺乏意韵
包浆既然是岁月的痕迹,他首先的条件就是时间.新件和老件相比,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包浆.新的东西可以称做光泽,他决不可以叫包浆,没有岁月的沉积,就没有那种感觉,包浆可以渗透到玉器的各个角落中,哪怕是游丝的阴线里.新的东西就没有.哪怕他抛光个一年半年的.包浆的认识你只有去多看老件,多比较,包浆很抽象,可意会无法言传,所以只好用那些什么什么的来形容.

包浆一词应属于收藏界的一个专用和特定含义的词汇,和年代长短有着密切关系,却又没有严格的时间界线,我感觉是一个量变质过程。你的问题如果从形式逻缉学的观点来分析,应说:包浆新旧;包浆薄厚;包浆淡重等,当然也有道理:)但咱们还是多从包浆的含义上探讨为好。你说对吗?
古桥上的木栏和石栏;城门上的门钉;古宅的石门狮;无不包浆浓厚。
而有些东西并没被人们用手摸过,同样也有包浆。如:老建筑的楼梯阶;枯树上部干枝;铜石佛上人所触及不到的部位......,无不有岁月留下的包浆。但此‘包浆’与那些经人气的‘包浆’又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不断比较、不断探索,才会从感觉上也有一个量变质的飞越!最后再开个玩笑:
你用来砸那只可怜猫的砖,虽经你手摸过,也不算有包浆,外面那层只是灰泥:)
而长城壁上的城砖,虽无人触及,大家也必须承认它好古呀!只因为它是秦朝的。
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包浆和人气关系不是很大,但也有关系,任何老的东西都有包浆,哪怕是一张纸,但包浆的感觉各不相同,玉是一个特例.既然是说"浆"他和光泽就有本质的差别,光泽是浮在表面的,而浆是沉在里面的,所以也有人说是泛浆,就如沁色一样,它是从里向外泛的,好象在玉的表面下流动的感觉,如果大家想寻找这种感觉,可以农村找一深井,看井中之水.为何一桶水是清澈的,而在井里他就发绿了,你就拼命去寻找那绿的感觉,包浆就如同那水中之绿,因为它深入其中.无处不在,所以它才浮在表面.包浆不光可以眼看,也可以有手感的,一件传世或熟坑古玉,上手的时候有岫玉的手感.如果是岫玉老件,那玉里一定长东西在里面.越老的玉其包浆有深沉,现在我们所能经常看到的传世古玉一般都是明清件,明件包浆硬朗,通体有珍珠一样的润光,而清件绵软,如刚抽出的蚕丝的光泽.这和当时的抛光工艺有关系.现在我们所买的玉一般都经过机器抛光,封川腊了,想盘润都不容易,起浆更难,(岫玉好一点)建议大家玩之前去蜡,磨毛,然后用手工抛光.这样可以让玉容易温润起来.最好能买毛料,机器抛光之后玉总要轻一点,少了什么?现在科学无法解释
百年之玉方起浆,包浆看着油,油的那么淡而均匀,看着润,润的那么透而清雅,看者亮,亮的美而那么沉静,好象包在玉外面一层透明的外壳,它会引导你的目光向内部去看,你却永远也看不真切,当你不去看它,却又感觉到它的存在,
浅薄之见,意在抛砖引玉,我很想能描述好自己对包浆的一点感觉,可惜水平有限.有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拂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玉器的包浆
年之前,曾与朋友在报刊上合写过一个专栏,定名为“茗古屋杂记”。如今时过境迁,朋友们皆有进步,各修胜业,无暇再来写这样的小块文章。无奈“茗古屋”乃是笔者的书斋,谚云: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晚报新民生收藏版编辑寻迹而至,只好重新持笔。环顾四壁的坛坛罐罐、花花草草,独自在灯下,斟一盏苦茶,啜茗谈古,兴趣依旧。
    笔者之于收藏,既非学者更非专家,只不过在悬壶诊病之余,爱好把玩前朝器物,偶有心悟,轻薄为文而已。倘有唐突斯文,荒腔走板之处,也极盼读者的指教。
    凡是喜欢古玩的人,莫不重视包浆。记得有一位今天已成为大收藏家的朋友,当年初涉古玩,经人介绍,在某“败落大人家”的子孙手中买到一大批古印,他竟一律用细砂皮将包浆磨去,至今仍成为朋友圈子里的笑柄。
    那么,什么是包浆呢?你去问收藏家,他的回答往往不是语焉不详,便是高深莫测,颇有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其实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不只玉器,瓷器、木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使用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深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么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家里睡了五十年的竹席,油光红亮不待言说。新锄头的把柄没有包浆,老农民的锄头柄,无不包浆厚实。
    鉴定古物,包浆甚为重要。倘你还不具备“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时还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时代面貌、工艺特征、不妨可以从包浆入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旧包浆。如果一件古物包浆是真旧的,是到那个年纪的,工艺又不错,你看了欢喜,买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包浆种类有很多,近来亦多有高手仿制,但多数假包浆是匆忙做出来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马脚终将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黄瓜、丝瓜、茄子,从没见过的人,你怎么说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场去,几分钟之内,他就一辈子忘不了了。
    我在初学时,对包浆的区分也颇为困惑。于是跑到一家古董茶馆,请教老先生,此时刚巧走进一个乞丐,伸手乞钱,老先生指着乞丐说,你看这袖口、衣领、前襟,包浆有多厚!又指着那张饱经风霜皱纹深刻的脸:你看这刀工!又指着脖子上的老膏污垢:你看这灰皮!又指着那通红的酒糟鼻:你看这沁色!我翻遍书本解不开的困惑,全明白了。真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谁说教育家都在大学的讲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浆——经典的诠释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

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所以人们鉴定古董,总是对包浆有些神经兮兮的,或也可叫做情有独钟罢。包浆成为一张真伪与否的认证书了。那些具有文物鉴定眼光的人,对于贼光贼亮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忍受的,亦如音乐家的耳朵,对于声音有着过分的敏感,讲究,挑剔,有如圣人所谓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也可用包浆一词来对应着人脸的皱纹,因为都是岁月的痕迹,自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内容。人脸皱纹沟坎网布,古董包浆却滑若凝脂;所以说起包浆,女人会恨死包浆的,世上怎么会有越老越年轻的东西呢?人脸之皱纹完全不同于古董,皱纹愈深愈不可观,用文物定级可就属于等外品,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人老了不值钱。古董却恰好相反,老来才来劲,越老越值钱,真叫人好生振奋,直觉得人心就是不古啊。

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

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

  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正因为如此,一般初学收藏的人,不要轻信有的书上所说:“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之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

  学会看包浆,只是识别器物新旧手段之一,而且对木器类古玩比较明显有用。要鉴别其它器物,比如瓷器,还要从底足、釉色、胎骨、图案、纹饰、旧痕等多方面去判别。

  笔者就见到过有些瓷器,不知是否放在橱柜里的原因,常年不见天日,也无需去擦拭灰尘,不要说毫无包浆可言,连底足和釉色也新得可以,但却是“的板”的老东西。

  在古玩界有这么一段趣事: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因日不敷出,靠典当度日。1924年春,盐业银行把一些逾期未能赎回的古玩进行封货拍卖。在这批货中,就有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但这批官窑珍品,竟然令许多古玩店老板不敢接货。原因是这批东西新得出奇,手感底部还有毛刺扎手。如果是康熙时的东西,到那时算来已有近三百年了,底部早应磨得十分光滑,怎么可能还有毛刺?更别说什么“包浆”了,因此认定是刚出窑的新货。当时,只有一个叫张云碉的,一看胎釉、二听声音、三掂分量,认定这是康熙官窑珍品。后来,知道底细的人,解开了这谜底,原来这批东西从景德镇运到北京,一直放在内务府库房,后来抵押到盐业银行,还从来没有开过封,依然是300年前的原包装……

  因此,“只要学会看包浆,就能识别器物的新旧”这话,有点绝对。尤其是还能“推断年月之长短”,更是言过其实了。

  古玩鉴别的学问深得很,不可能那么简单。再说,什么都不是绝对的,绝对了就不是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9 1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一下"包浆".谢谢
我给您简单介绍一下: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