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水”玉饰(元长8.3厘米宽6.7厘米)
真玉质,灰白沁。椭圆形,透雕鹘攫天鹅的图案,在荷莲、草卉丛中,一只白天鹅张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其上方一只海东青鹘正回首寻觅,伺机攫捕。背面为椭圆形环衬托,供缀饰于腰带。
“春水”表现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春天至湖边打猎的题材,辽、金、元流行。以此题材作为玉器纹饰的,始见于金。

“春水”玉饰(现代仿品尺寸不详)
此饰原定品名为海东青攫雁图带饰,时代定为元代。白玉质,局部有赭红玉皮。造型略近于真品,但有明显可疑处;
1、纹饰上,真品天鹅形态自然,结构合理,荷叶半卷具元代特征;仿品天鹅形态生硬,结构不合理,荷叶平展没有时代特点。
2、琢工上,真品浑厚饱满,刀法粗犷有力,层次感强;仿品器型单薄,刀法细软无力,层次感欠清晰。

玉飞天(唐高3.9厘米长7.1厘米)
青玉质,局部浅黄色沁。透雕,飞天作凌空驾云状,半侧身,上身裸袒,下着紧身长裙,肩披飘带,一手按云,一手托物,交脚跣足,身下有流云托浮,体态轻盈,与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风格一致。
飞天又称“飞天伎乐”,梵名乾达婆,能歌善舞,为福人类,随佛教传人,壁画、塑像中多见。玉雕飞天始见于唐,宋辽金元明继续流行。

玉飞天(现代仿品长9.2厘米)
此飞天时代原定为明代,但形象不具明代特征。白玉质,造型应系仿真品,又稍加变化,二者区别在于:
1、整体上,真品人体结构合理,体态细长婀娜,飘动感强;仿品人体结构不准,体态短小僵硬,动姿呆板。
2、细节上,真品朵云大而流畅,为唐代典型特征;仿品朵云细小杂乱,既不像唐代,又不似明代。
怎样来辨别一件玉器的真伪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制。每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它自己的基本造型,同样是龙,历代造型均不同,把握了它的特点,对器物的总体时代风格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二、纹饰。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喜好等决定和制约着器物的装饰图案。良渚文化的神像纹、战国的谷纹、明清的吉祥纹都代表了社会的流行时尚,知此,器物品性自然了然于胸。
三、琢工。由于制作工具的改良和技术手段的变换,历代碾玉技法也不尽一样。史前尚无金属工具,故切割、琢磨、钻孔带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商代的双线阴勾、西周的斜切阴线、汉代的“汉八刀”等皆为典型的刀法,与他代不同。如加以熟识,不啻是一条鉴定捷径。
四、玉质。尽管古玉材质的主流是新疆玉,但在不同时期也采用了一些其他玉料,尤其史前阶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就地取材。如红山文化的岫岩玉,良渚文化的小梅岭玉等;而现今又出现了青海玉、俄罗斯玉等;还有以石代玉者。识别不同的玉料,可借助矿物鉴定法来分析,通过颜色、硬度、密度、折射率来科学鉴定,将有助于确定器物时代的早晚。
从明清人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古代的作伪手段,结合现今的作伪方法一同考察,可以看出,玉器作伪无非是在以上几方面刻意模拟,特别是在玉质的作旧上花费大量精力,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技术,挖空心思来制造各种假沁。沁色是指玉材上的次生色泽,它是因古玉长久埋藏于地下,受温度、湿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风化现象,故色泽自然沉着,深浅浓淡有序。古代仿沁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叩锈、油炸侩、琥珀烫等等;今则以氢氟酸、硝酸、硫酸,加上熏、烤、烧、煮、炸、蚀、涂、胶、糊等诸种手法处理,不论何种方法,离不开高温、高压、酸、碱等条件因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伪沁来仿冒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但由于它是短时期由外力强沁而成,故沁色显得生硬造作,鲜艳跳眼。而恰恰是在假沁上,往往会令不知就里、痴迷沁色的收藏者们黄连入口、胸闷不已。笔者至今弄不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人不愿从基本的鉴定方法入手,扎扎实实学一点功夫,而仅倾心于沁色,忽略其他,以此作为辨玉的首要依据,甚或敝帚自珍呢?在现今的高科技条件下,沁色能仿得惟妙惟肖,不具一定功力者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如此,仿伪古玉,无论作伪者如何费尽心力,终属东施效颦,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我们只要避免将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方面孤立、割裂起来看待,不单凭某一点遽下结论,以偏概全,而是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还是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做出真伪判断的。当然,古玉辨伪首要的,还当以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作为标尺。无直接依凭的,则可借鉴同时期的其他器物,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风格是大致相同的。同时,坚持多加实践,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相信古玉辨伪是不难为人所掌握的。
[emb17]有些玉友爱收藏古玉,找些东西,以做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