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所谓佩玉,顾名思义即人身所配戴的玉器。孔夭子讲过:“古之君子必佩玉。”按照孔子的观点,这个君子应是指上自天子玉侯下至达官贵人的社会上层人物。天子既用全佩,贵人身必佩玉。但这个佩里决非单件,而是多件的组佩。由于佩玉本身就是等级的标志,所以在“三礼”中对佩玉有严格的规定。《礼记•玉藻》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段特别的叙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组绥,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经,士子佩瑜玉而秦组经,土佩蠕玫而组组经。”组终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定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用水青色的玉为佩,必用纯色的丝绳穿挂;士于用瑜玉之佩,需用杂色丝绳组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这其中的等级概念是不言而喻的。
佩玉除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君子道德的象征。关于这一点,《礼记•玉藻》中有两句重要的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银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写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这两句话便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揖的意思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态。仰是指人体的上身向后稍仰,成仰视之态。古人佩玉行走时,向前一步则身体前倾,再抬脚时则身体后仰。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佩戴的玉饰,使之发生互相碰撞,发出有节奏的音响。由于佩玉都是坚硬的玉石磨出来的薄片,碰撞时发出来的声音非常优美,竟有如乐曲中的微角宫羽之音,当然奇妙无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创造。礼对于人的动作要求是很严的,一套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随着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形成优美的乐章。这样走是很累的,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帝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这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
完全可以看出,佩玉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佩玉的本质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无怪乎佩用玉器也要列入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