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敏cm 于 2012-10-3 19:33 编辑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这首诗是唐朝时与李白齐名的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这首诗前两句,叙述送别时的情景。这首诗的起笔,描写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第二句中的“孤”字用的独特,不但写出楚山的孤独,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最后一句轻轻一转,落在了点睛的神笔:“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一片冰心在玉壶”由此句演化而来,而比“清如玉壶冰”的意境更为深远。“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说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真是神来之笔。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一片冰心在玉壶”早已成为传唱千古、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
玉壶,一直被古人看作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专用品,如今,这玉壶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即将“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过去在古人的诗句中“只可意会”的玉壶,即将惊现在您的面前!
玉,是华夏民族的珍宝。中华民族是个崇玉、爱玉的民族,人们一直认为玉是有灵性的。人们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天地。可以说玉器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人们认为玉能镇惊、驱邪、护身、镇宅、励志,能给人们带来祈福迎祥的好运。
玉是珍贵的,而玉壶,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从古至今,壶的材质多以陶土、瓷器为主。玉壶之所以稀少,是由于材质的稀缺和珍贵以及雕琢过程的艰难,从而使玉壶倍加珍贵和难得。
紫砂壶、瓷壶若破碎了,都可以再生,而玉壶却不能够。从古至今,玉壶的制作,由于费料、费时、费工,致使真正的精品玉壶少之又少。玉壶的制作只是到了乾隆年间才发展至鼎盛,但遗憾的是存世的不多,所以致使拥有者寥寥无几,平民百姓更是难得一见。
雕琢玉壶时,要求“凝神内敛,物我两忘”,所谓“心静”,壶才能“净”。“人壶合一”恰恰是玉壶制作的至高境界。
只有在您摩挲、把玩、观赏、品鉴这一把把晶莹剔透、高洁雅致的玉壶时,您才会体味到那“慧心无量,道器一统”的绝佳境界。
古语云:“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将玉壶视为集“天、地、人”之灵气,具备了“精、气、神”的神品。“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回”啊!
在风水学上,“水”即是财。玉壶聚水之时,水流粗而急,出水时,则是从壶嘴中细而缓慢的流出。恰似形容家境殷实,细水长流。玉壶的聚水出水特点正演绎了《四书》之一《大学》中所阐述的生财之道:“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华民族有着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象征主义。由于“壶”与“福”谐音,所以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商务礼品往来,送壶就是象征着送“福”;家中藏壶即象征着是藏“福”。
五把玉壶共同摆放,则称为“五福临门”。
玉壶,高洁,雅致,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欣逢盛世,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玉壶,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福!
祝福每个爱玉的人!
祝福每个与玉壶有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