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雕,古玩鉴赏家有“粗大明”的口头语。“粗”即不注重细部的表现,“大”即厚重,明代玉雕胎体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物。明代人物、动物造型雕刻也只是注重外形而不追求细部加工,细部刻画则以象征性的刻痕进行勾勒,传神达意即可,这样,意境往往更含蓄,更深刻。
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
总的来讲,明代玉雕粗犷有力,浑厚纯朴,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但磨工较差,有的玉器表面磨得非常光亮,称之为“玻璃光”,在转角处或细部处理上较为粗糙。
明代玉雕工艺较前代进一步发展,作品精细规整,镂空雕刻更加复杂细致,出现了"三层透雕法"、并继承了宋、元开创的"花下压花"技艺;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钻镂空法,在明代时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龙游于众多花叶之间。
明代玉器工艺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冈玉。子冈玉特点一为选料严格,凡制器用玉料,皆为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玉,务求色纯质润。二为艺术作风严谨,陆子冈治玉题材广泛,除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琢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三为技法精妙。陆子冈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皆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因而在当时被当作精美艺术品争相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