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1463|回复: 2

古玉的断代与辨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5 21: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玉的断代与辨识
——玉犀牛·玉辟邪·玉麒麟


汉玉辟邪
玉犀牛

  以犀为本摹作的玉器始见于战国,但极罕见,今所知只有数件,主要的有如下两件: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一件藏于洛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一件,长25厘米,宽7.9在厘米,体扁平,镂雕、浮雕和阴线饰纹并作,作张口露齿,垂首,上吻长尖且上勾,吻上有大小不同的两角,梳形目,脑后有凸脊前弯,尾回卷,回爪足,身饰朵云纹和卧蚕纹,呈伏卧状,背中上侧有横列的三孔,可供穿挂用。
  洛阳文物工作队藏一件,长13.1厘米,宽6.5厘米,体扁平,以镂雕、浅浮雕和线纹法琢制,两面纹饰相同,形式与上述一件相似,唯身上所饰卧蚕纹和云纹及爪足与玉犀背部仅有一圆穿等略有所别。
  除上述两件作品外,另还见一件不详收藏单位的作品。此器从拓片看,长15.6厘米,宽6.7厘米,形式亦与上述两器同,唯体上所饰为毂纹和勾连云纹等情况略异。此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一件原名双龙(有的称虎或螭虎)纹璜者,亦应定名为玉双犀并体式璜为宜,原因是其上饰图及形态与前述数件同,所不同的是此器作璜形,两端各有一形式相同但朝向相背的犀首,两犀之身则于璜的中央并为一体,璜下部的镂空图案似为双犀变形且图案化了的足等。
  汉代玉犀较少,唯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初期的南越王墓中,出土一件原名玉虎者似也应名玉犀为宜。其形式风格等,与战国玉犀极似,它很可能是战国制作传至西汉的,即使不是的话,也说明西汉玉犀只有地处南方,且当时已与汉王朝脱离闹独立的南越王朝才有生产制作。
  玉犀自南越王朝后已消失,其历史虽很短,但也反映也当时的社会面貌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玉犀生产制作始见于战国,最晚似延至西汉初年,此前与此后从目前情况看似无玉犀制作。
  ②此时期的玉犀,均体扁平而未见有圆雕器,且均有穿孔,器形较大,制作精美,代表当时玉动物和神异动物制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其用途似非佩而是一种理要场所的挂饰物。
  ③此期玉犀,形作垂首,张口露牙,吻上与额下有一或二只短尖角,梳形目,四爪足,长卷尾,周身饰纹,计有朵云纹、勾连云纹、毂纹和臣蚕纹等,大多是单个为器,少数作双犀并体璜形。
  ④此期玉犀虽较少,但有一些神异动物之形,亦有摹自犀中形态的局部器官合作而成的,如当时玉器上的龙、螭、虎和辟邪等,其形式都或多或少有犀牛的身形特征,是知当时的犀牛有重要的地位。
  ⑤中国不产犀牛,但从摹作的玉犀和同时的铜犀牛形态看,显然是写实之作,可知当时与中国以外的地区有密切的物质交往,一些珍奇异兽已传入中国内地,其中包括犀牛。
  玉辟邪
  辟邪,神兽名,在汉唐及其后古籍常有关于其传说古事之载,原文摘录如下:
  《十洲记》:"聚窑洲有辟邪,天鹿。"《急就篇》:"射魃"、辟邪,除群凶。"颜师古注:"射魃、辟邪,皆神兽名。"关于辟邪的形状,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它是一种似狮、独角或双角,身有翅的兽,这与今所见六朝墓前之石辟邪之形是一致的,其作用,顾名思义,主要当然是辟邪祛凶。
  汉魏玉辟邪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见最早作品为汉魏至南北朝物,现将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两件于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西汉渭陵遗址出土,一高2.5厘米,长5.8厘米,圆雕,作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质色,呈挺胸伏卧状。另一件长7厘米,高5.4厘米,形式与前述一器同,亦为圆雕,唯形作直目前视,作捕物前的爬行状。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一东汉墓出土,器较高大,计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前述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的两件相似,唯背中有圆筒式插座,脑后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阴刻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略异。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墓中亦常见用琥珀、蜜蜡和石料制作的辟邪,亦见一些魏晋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兽作镇墓用。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传世品,其中较精美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传世品。上述各器形态与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为双角,有的以纹图等形式琢饰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别,其上除整器是一双角辟邪且较大外,又于其胸腹间爬行两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
  从上述近十件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玉辟邪情况分析,知此期玉辟邪有如下一些情况和特征:
  ①此期之西汉陵区出土的两件玉辟邪,是迄今所知在科学考古发掘中最早遗物,说明以玉作辟邪形器,最晚在西汉中期已开始。
  ②此期玉辟邪,其制作手法除一些以琢纹手法饰于器物上外,就主流而言,都是用圆雕法琢制,其器用主要有作镇邪、器座、实用器皿等三种之用。
  ③此期玉辟邪尽管形式没有一件是相同的,但其共同特点很多,是综合狮子头和身,犀牛或双角兽之角,羊须、鸟翅、虎爪子一体之作,充分表现其凶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势。
  ④此期玉辟邪之所以有双角和单角之分,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可能是代表不同的神兽,如有的古书记述,称双角者为辟邪,独角者为桃拨或天鹿、角端等。而有的书则与前述完全相左,把独角者称辟邪,而双角者为其它神兽。另一个可能是,独角或双角不是表现不同的神兽而是与此期的早晚所代有关,如本处所录各器中,一般年代较早者为独角,而年代较晚者为双角。因此,究竟何说为宜,唯待今后更多的科学资料来证实,在没有完全搞清其确切原因之前,此皆暂称为辟邪。
  清代玉辟邪
玉辟邪,自唐代以后极少见,及至清代中期,特别在清乾隆年间,复以新的形式出现。如曾见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镂雕和浮雕,线刻而为,作子线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复合为一器。各辟邪皆双角,背有齿状凸脊,体光素无纹且无羽翅,头顶有双角,颔下有须,形如狮或虎,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见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综观清代辟邪,计有如下一些情况:
  ①此期玉辟邪之料,全部用和田优质玉料制作,表面讲求平滑的抛光,亦便于保存原玉璞皮色,但总体的神气,没有汉魏时期的古朴典雅和威武。
  ②此期玉辟邪中的具体形态,凡前期的双角、羊须、猛兽身躯等都保留下来,是知它与前期是有延续和继承的关系。
  ③此期玉辟邪亦有一明显的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为极少见有独角者(按此期凡独角神兽,另称为"角端"),腹间无羽翅,背有齿状凸脊,蹄足等。
  玉麒麟
  麒麟,神兽名,东汉许慎《说文》:"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称:"麒麟,状如麋,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麟,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礼记·礼运》:"山出器本,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效橄。"同书又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据上所载,知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为祥瑞物(仁兽),呈麋身、牛尾、一角。又麒麟,可简称为麟,或"牡曰麒,牝曰麟",亦与凤、龟、龙合为"四灵"。值得指出的是,通常汉代的"四灵"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四种神灵,而《礼记·礼运》之"四灵"白虎易为麟,朱雀易为凤,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四灵"物种并不固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朱雀与凤可能为异名同物,白虎为麟亦为异名同物。汉代的青龙、白虎、玄龟、朱雀和凤五物皆在玉器实物中有所见,当麒麟为何形神兽,今人无从解答。笔者认为,今人所称的螭、辟邪,在汉代都有独角者,其中一种或可能是当时称为麒麟者。
  现在,如果排除汉代麒麟而论,在玉器上能见到的麒麟,便是明清时物,其中明代常在玉带板上出现,清代  常作祥瑞吉福图出现。
  曾见明代麒麟纹带板多件,有的镂雕一麒麟穿行花卉草木中,有的作一麒麟纹行走在山石云气间。
  从明代麒麟纹情况看,知此期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此期麒麟均以纹饰的方式琢镂在玉带板上,有的在花木中,有的在云石中。
  ②此期麒麟之所以饰在玉带板上,是因麒麟除兆仁德外,更重要的则是因明代礼制中规定凡公、侯、伯、子级封爵,其服和玉带皆用麒麟纹表示,是知麒麟纹是帝王以下勋爵的标记物,亦知此纹玉带板是当时仅次于帝王用玉带之物。
  ③此期玉带上的麒麟纹,作双鹿角,一绺浓粗发从脑后向后飘或前冲,圆突目,如意式鼻,张口露齿,四龙爪足,狮子尾,通身饰鱼鳞纹,背有齿脊,身披火焰等,总的形象是龙首、兽身、鱼鳞。
  ④此期麒麟形,非龙、非螭、非角端,且文字材料中明确定为麒麟,故它是迄今所知最明确的神兽。
  清代取清玉带制度,但武官一品的服饰补子纹以麒麟纹表示,故作为帝王和民间用玉中,一般是不会出现麒麟和麒麟纹的。然清代晚期玉器中,偶有饰麒麟纹者,常见的"麒麟送子"等,即刻绘一童子骑于麒麟背上,表示所得之子长大成年后将成就一番事业。

摘自《收藏家》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6 0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emb5][emb5][emb6][emb6][emb13][emb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4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5][emb6][emb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