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如意话玉缘(王敬之)
搞收藏,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交学费”,即花大钱买了假货。我搞收藏开始是瓷器,学费交得我昏天黑地。可是搞玉器收藏,却从一开始就捡了宝,而且从收藏到第一件玉如意开始,就开始“如意”了。所以,我认为搞收藏讲究缘份,搞 玉器收藏更要讲一个缘字,因为玉是有灵性的。
下面,我就献上我得到的第一件玉器宝贝:“如意”。
这件如意是我在湖州南浔得到的,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收藏到这件宝贝之前,我竟然没有碰过一块玉,也没有认真读过一本玉器的书,就稀里糊涂的买下了这个如意。当时主人拿出好几块玉,一只青玉笔洗,松树仙鹤,刻得十分精美;一 只青玉双蟹也生动得不得了,但是不知怎的,它们都不够吸引我。于是主人拿出了这 个如意,或许是心灵的感应,看到如意,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尽管从雕工上,好像不如另两件玉雕精致,但是它大气,给人一种端庄的美感。主人开了价,我稍微还了点,就买下了。和这个如 意同时买的,还有一只白仔玉小山子。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给玉如意“整容”,它灰头土脸的,特别是凹陷的地方全是黑乎乎的垃圾,于是我就用牙签来剔灰,谁知竟剔出了一些碎末状的东西。如果是在今天,我知道那是玉工上的川腊,但那时我不懂,却误以为是玉质太软,而且软到牙签都剔得动的地步。这一夜我真有说不出的沮丧。
第二天,我就带上如意去请教那些比我入道早的人。有位收藏家用小刀轻轻的划了三下,划出了三道划痕,在他的眼里这是块滑石。晚上我又去了武林门旁一个搞收藏的人那里,他们那是高朋满座,请教他们,他们也是一句话:“吃不吃刀”。我回答是:“吃刀”。他们说:“你买亏了,想办法转掉吧!”于是有个热心的人主动请缨,帮我卖掉,并问了我要卖的价格,我说反正我底都交了,让我少亏点最好。这个人拿着如意走了。
如果事情就到此结束,那么,我是决不会相信玉是有缘的,但是读者如果读下去,就会相信我的看法了。
虽然说,在主观上以为自己买了—块吃刀的玉,但是对玉器的兴趣,却被激发起来了。我开始在古玩市场寻寻觅觅,并买到了我收藏的第三块玉——一只可爱的玉虎。我一遛腿,又去了武林门旁的那户人家,意外地看见我的如意躺在他的书桌上。主人告诉我,如意没人要,他们送回来了。
这一次,我正巧碰上了姚增寿先生,他是一位古玉鉴藏家。我将玉虎请他看,他用放大镜在强灯光下看了好一会,转过身来问我是多少钱买的,我如实作了回答,他说:“老王,我要向你讨一包烟抽了,你捡了便宜,这是一块羊脂玉。”我当时乐不可支,随手就将玉如意拿给他,请他也看看,他说这是和田玉料,又问了我的价格,说:“老王,你又捡了便宜了。”
说实在的,尽管姚先生作了鉴定,我心中还是没谱,看看如意的样子,白乎乎的,干巴巴的,一点光泽也没有,有些地方还有一小块一小块的斑点。但是姚先生的意见,决定我把如意带了回来。在这之后,我听从姚先生的意见,用开水煮,用棕老虎擦,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拿出去给朋友看,大家都说不认识了,也就在这时,我们才开始感到了这个如意的价值。
“如意”,最初的设计是爪杖,是用来搔痒的器具,因其搔痒能如人意,故名之“如意”。它的起源是很早的,在曲阜鲁国故城东周墓中,就出土有牙雕爪杖。此外它还有一个用途,晋人喜欢在清谈时拿着它赏玩或指指划划。《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世说新语》也有石崇和王恺争豪,用铁如意将对方的珊瑚树击碎的故事。那时的“如意”多用金属或竹木制成。到了清代,人们开始喜欢用白玉琢成“如意”赏玩,并作为吉祥之物送人。但许多如意都是做成三块玉片镶在其他底座上,整枝用玉的如意是较少的。
我的这个如意,却是整枝用玉,雕着四个灵芝,一个特别大,上面还有一只蝙蝠,因“蝠”与“福”谐音,古人将它与福联系在一起。有一个朋友看了这只如意说这四个灵芝,叫“事事如意”,但是我却认为,它被称为“福寿如意”可能更为贴切。
我有一个感觉,中国有个成语叫“物以类聚”,搞收藏的人,如果家里有件宝贝,千万不能随便卖出去。因为它能给你吸引来更多的宝贝。说实在的,我自从买到了这件“福寿如意”之后,果然是在玉器收藏上“事事如意”了。
最后我要讲的是:现在的“福寿如意’,经过盘玩,已变得极其莹澈、温润、精光内蕴,看上去像荔枝肉一样,令人馋涎欲滴,几片叶子已泛出肉红色。至于开始的刀划得动,是出土未久的缘故。一说到出土,人们往往立即想到墓葬,其实,入土的形式是很多的。清人唐荣祚在《玉说》中就讲:“玉之入土,或因逃亡散失,或是落水沉没,或值沧桑致掩,或山崩遭覆,或地裂被埋”等等、等等。现在它经过水煮人盘已全部恢复了玉性,硬得可以在玻璃上写字。至于当初它身上白乎乎的、干巴巴的,这叫做“土气”。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特别写了《土古》一节:“凡出土之古玉,通名为土古。轻者曰土蚀,曰土锈。重者曰土侵,曰土斑。皆因地气所蒸,受土咬有深有浅……亦有入土未久而即出者,仅含有土气,用开水煮之,土气自退,依然如传世古无异。”而它身上的白色斑点,俗称“饭糁”,是和田玉“水料”的肌理特征之一,而“山料”却是没有“饭糁”的。那么这个“福寿如意”的玉料则更为宝贵了。
有一个好朋友常提醒我:“如意千万不要出手,如果出手,就是把‘如意’送掉了”。我很以为然,这个如意是我的宝贝,我是在对玉器毫无认识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感觉得到的,在古玩商手上,我曾想低价转让竟然不能,而奇怪的是,同是这位古玩商,在几个月之后居然要用差不多10倍的价格求我转让。你说这只如意不是和我有缘又是什么。更何况,我已将我的全家人都赋在如意身上了。你想,谁不希望自己的全家福寿康宁,事事如意呢!
清·白玉如意
刚买来时干巴巴的,而且还“软”,经过“盘玩”,现在像荔枝肉一样莹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