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土古”中的宝浆与包浆

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馒头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继而还能发现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
著录中常把“包浆”又叫“宝浆”,令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根据字、词定义和实践中的经验,笔者有必要澄清其属性。原生的应该叫“宝”浆,因为入土前已经被兽皮打磨或未打磨,再出自于干坑,加上土质条件好,玉质密度紧,玉品出土后仍能保持原生的外表层,或者有那种珠光宝气的,有的类似于“玻璃光”效果等。而再生的则不同,入土前可能被兽皮打磨或未打磨,多数出自于湿坑,很可能土质条件较差,玉质密度松,造成玉品出土后局部受沁或满沁,那么只有用水浸泡“土古”,由其泌浆凝固后来包裹,关键要靠后天保养来再生的,所以称为“包”浆。这两者表层还有粘乎乎油腻腻的手感,因此,不论是“宝”浆还是“包”浆,都有别于“传世古”(未入土古玉)的包浆,因为“土古”沁色会有变化,表层透明度更会不断增厚,光泽越养越好,有些玉品还可盘变到“脱胎”的程度,为“传世古”所没有。
附便说明:有人还意识不到“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显然缺乏实践中的认识所致。而新料新工比老料新工强行打磨的光泽更差、更容易分辨。还须指出: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
为了真正认识“土古”,就应该区别生坑的原生宝浆,与熟坑的再生包浆及其级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