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3155|回复: 20

[转帖]四重身份话扳指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8 06: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玩扳指儿是有清以来几百年间的一种时尚,一种鉴赏,一种收藏。至现代就其渊源及文化的微妙处,颇值得回味与述说。这其中传达着一种模糊的记忆,在扳指儿风行和收藏的历史当中,凝聚着生产文化、军事文化、手工艺文化,以及时人与后人对这些文化的解读。
军人的护具
    “扳指”怎么写,估计是很多人都会觉得困惑的问题,可以写作“扳指”、“板指”、又或者“班指”。笔者认为,还是用“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实,因为说到底,它就是现代枪械上“扳机”的意思,其他字词只是习惯用法而已。
    扳指儿是冷兵器时代弓箭的辅助发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时,用以保护手指免受伤害。扳指儿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子制成,系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于钩弦开弓。随着工具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升,简单的手指护具发展成了今日中华民族的知名艺术珍品——扳指儿。今人对它最直观的了解,便是古装电视剧中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的筒状饰物。
    扳指儿虽与满族渊源深厚,却并非满人的专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商周就已经出现了相当于后世所称“扳指”的用品。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扳指儿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儿,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传统的寄托
    满民族的生活习俗是从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而来,虽然进关后满族的生活习俗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他们的生活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生活的痕迹,戴在人们手上的首饰扳指儿就是游牧生活习俗的痕迹。
    清太祖努尔哈赤自从统一建州、野人、叶赫等部落,创建八旗制度以来,要求满族八旗子弟自幼都要到所属旗下的弓箭房熟悉演练拉弓放箭,以维系满族自身特有的文治武功。要求八旗子弟开弓的拉力由“一个劲儿”(20市斤左右)拉力弓,循序渐进为“20个劲儿”的拉力弓、“30个劲儿”的拉力弓。当少年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要想求得功名必得参与各种会考,赶考时不仅要看文才,还要考试开弓放箭。拉弓时都要佩戴扳指儿,因此,早年的八旗子弟对扳指儿甚为重视,不仅人人拥有,还成为一种习俗。
    清初几代皇帝都精于骑射,均有御驾亲征、率兵打仗的经历,并喜爱参与狩猎。康熙皇帝一生参加“木兰围场”狩猎48次,猎虎多达153只,曾有过一天射兔318只的记录,可见其骑射功夫了得。扳指儿作为拉弓射箭之器具,自然难离其手。即便是平时,清帝也常戴扳指儿,表示不忘祖宗和武功。
公子哥儿的玩意儿
    清朝的多位皇帝对扳指喜爱有加,特别是乾隆皇帝自诩“十全武功”,他的御用扳指儿上还刻有御题诗,部分还雕有图案,做工更为精细,常用回纹边或万字纹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大阅图》和《威弧射鹿图》等绘画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来说,以珍贵材料尤其是玉质、翡翠扳指最受乾隆重视,对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乾隆《御制诗文集》中不难看出他对于扳指儿的热衷和兴趣。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得到了一枚玉扳指儿,这是一件质地极为温润,做工相当精致的玉扳指儿,乾隆喜形于色写下了咏玉扳指儿的诗作。此后一咏再咏,共留下近50首咏扳指的御制诗。乾隆爷对扳指的偏爱,使原本实用为主的日用品走上了高雅殿堂,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竞相追逐的时尚装饰用品。
男人的首饰
    扳指儿这种饰物,最终没能再传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想来常在拇指上套着一个大玉环,对做事的人来说总是个累赘;再者,朝代沿革,历史变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男子不再尚武、习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于是,扳指儿便以男人首饰的姿态持续了百年之久。这或许也是它四重身份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可惜的是,随着佩戴扳指儿的人越来越少,扳指儿作为收藏品的身影也越来越淡。如今若有哪位男士心动,真想弄个趁手的扳指把玩,可能跑遍了大小拍卖会、古玩城甚至小地摊儿,也未必能满意而归。至于要成为扳指儿收藏家,难度就更大了。
呵护扳指儿现如今,即便有人买到了可心的扳指儿,也没有几个人懂得如何去把玩、呵护。用惯了腕表和领带的时尚先生们未必懂得老物件儿中养护的道理。自从使用犀牛角、兽骨制作扳指儿以后,由于硬材料有“克手”(北京土语)或磨手的感觉,便对扳指儿的制作工艺有了高的要求,要求制作的扳指表面光滑,筒状内部接触手指部分以不“克手”光滑为准。不使用时,常要双手反复搓磨,使制作时肉眼不可见的“毛刺”通过手的“摸”、“搓”逐渐达到光滑,即类似现代制作工艺的抛光工序。这样通过手上分泌物的长期浸润,才能使扳指儿有光彩诱人、爱不释手的感觉。
    根据不同的材质,就有不同的扳指儿护养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经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渍,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会在五六十年后开裂,所以很少用水来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不仅有很好的清洁消毒功效,而且还也不会出现水中杂质浸入象牙内形成渍斑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为象牙扳指儿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
    翡翠扳指儿由于质坚易碎,一般情况下只是用来欣赏。翡翠扳指儿讲究的是素工,很少有纹饰,所以基本上不用刻意保养,只是防止碰裂。
    碧玉扳指儿则还可以将其经常放在海生的绿藻中,通过绿藻在水中的自然摆动和水波的作用力来达到润磨碧玉的作用。再加上碧玉比白玉的质地稍松,年深日久,绿藻植物纤维会渗进玉体,形成独特的玉纹,使扳指儿的水分更加充足,更加水润清碧,纹彩嫣然。经常用温热的毛巾来擦拭,或者用冰毛巾包裹一段时间,使之光亮水灵,也不失为养护碧玉扳指儿的好方法。
    白玉扳指儿的保养基本就和白玉镯的保养差不多,在把玩时用指肚之肉来打磨扳指,时间一长,可能会产生油脂线,甚至会产生小的黑疵。这就需要通过高锰酸钾来清洗,或者找工匠将之剔除。
面和御题诗之间非常契合对于收藏圈儿的人来说,扳指儿的“声威大震”是在今年春季。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一套乾隆玉扳指儿令人赞叹不已。此套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2枚、碧玉扳指儿2枚、汉玉扳指儿1枚、青玉扳指儿1枚、赤皮青玉扳指儿1枚。7件扳指儿,外加一件御制诗剔红盖盒,总成交价约合人民币4688万元。
    不过,这套扳指儿的成交并不能说明或者影响整个扳指市场。因为它实在太特殊了。
    通观此套扳指儿,设计严谨,雕琢精细。7枚扳指儿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样。其中,白玉、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儿上都刻有乾隆帝御制诗,记载了乾隆帝从55岁到80岁近30年间对玉扳指儿的独钟之情。白玉的那件取意“寒江独钓”,诗文是乾隆帝专门为此件所写,因此画面和御题诗之间非常契合。
    而赤皮青玉扳指儿则在红色玉皮上阴刻勾云纹地,上面四个开光中阳刻“八徵耄念”四字。在清宫档案中,有一段颜色、铭文、花纹、边线等各方面都与这件赤皮青玉扳指儿十分吻合的记录,应是同一件东西。
    更难得的是,整个包装环环相扣。作为外包装的剔红海鱼图圆漆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
    如果撇开这件“特例”不谈,近年来,扳指儿的市场表现倒也差强人意。早在佳士得2000年的春拍上,第569拍品清乾隆白玉吉祥如意扳指儿参考价5万元至7万元,成交价达到8.72万元;北京翰海2001年春拍上,第1910号拍品马少宣作水晶内画探花及第扳指儿,底价为5万元,经多轮叫价,最终以33万元高价成交;在中国嘉德2002年春拍上,第1238号拍“清代翡翠扳指儿”也以6.05万元的价格成交。可以说对于稍有资财的收藏者来说,扳指儿尚属可望可及之物。
掌中风花雪月扳指儿作为饰物,首先必须尚美。有些人欣赏扳指儿仅从材质考量,未免太过“不解风情”。扳指儿最能体现精美与内涵的地方在于纹饰。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老扳指儿中,有各种镂刻细腻、雕有纹饰的扳指儿,如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等。御制诗纹扳指儿则是最受欢迎的稀罕物儿。通常皇亲贵族所使用的扳指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琢刻有诗文图案。琢刻技法多采用阴线雕手法,少量有浮雕、镂雕技法。欣赏扳指儿,要懂得欣赏这些图案。
兵器之祖的尴尬时下了解扳指儿的人寥寥无几,这与弓箭传统的失传密切相关。北京老字号“聚元号”的老板杨福喜对此很无奈:“弓箭曾经是兵器之祖啊。以前练武之人都会射箭,这是基本功。”
    别的不提,就说这扳指儿的戴法吧,坊间曾传出两种说法:一说扳指儿应戴在右手拇指上,是拉弓用的;另一说应戴在左手拇指上,是搭箭用的。看杨老爷子一直是右手戴扳指儿,记者便好奇问他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谁知他听了大叹:“都是电视剧给闹的!”
    据他讲,左手扳指儿搭箭的说法出自一部老电视剧《人虫》中的《沉浮古玩虫》单元。“但那完全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不懂射箭,也不懂扳指儿的用法。”杨老爷子解释说,北京体育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射箭时如果是按标准姿势射出,那么在箭离弦的瞬间,是任何地方都碰不到的。如若不然,任何的摩擦都会影响箭射出的方向。这么一来,扳指儿用来搭箭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电视剧的影响力远比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验要大。有一年世界射击锦标赛时,杨老爷子在赛场外摆了个摊子,交流弓箭技艺。“让我郁闷的是,很多外国人都很了解我们的传统弓,也很了解扳指儿,拿起来就会戴,拉弓姿势也挺标准。可中国人自己呢,连教练都不懂。大部分人拿起扳指儿就往左手上套,我跟他们理论吧,还都非说电视是对的。”说到此杨老爷子表情极为凝重。“其实当时如果不演扳指儿的镜头,不会影响电视剧的剧情。既然不懂就不要演,现在电视的误导性太强。”
    此外,扳指儿哪面朝上?这也是现在10个人中有9个人都会搞错的“基本功”。规制的扳指儿是有一个凸面和凹面的,配戴时必需是从凸面套进大拇指,而非凹面。换句话说,正放扳指的时候应该是凹面朝上而非凸面朝上。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凸面朝下是因为凸的一面也正是拉弦的一面;朝上的一面是凹面,则是为了防咯手,让大拇指更加舒服,也更加灵活。
    当然,这是就正规武扳指儿而言的,倘若您看到两头儿都凸的,那必是文扳指儿无疑。既为把玩,文扳指儿的讲究自是少多了。但也有约定俗成的“道儿”:通常来说是戴在右手大拇指的,写字的时候也可以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但很少戴在其他指头上。不过若是只图一乐,则怎么玩儿都无所谓啦
以何贵以何优从博物馆到拍卖场再到地摊儿,扳指儿的质地形形色色,价格也较为分散,从6位数到两三位数,差别之大令人不禁要问:扳指儿,尔以何贵,尔以何优?
    有清一代,各种规制完善,扳指儿虽小,却也是森严等级的一种象征。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儿,非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敢也不能随意佩戴的。满族贵族扳指儿以翡翠材料制作者为首选,其色泽澄浑不一,而且花饰斑纹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皇室贵胄不敢轻易佩戴。
    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儿则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即使同一质地,制作质量和加工精细程度也会大相径庭,优者与劣者相比较,骤观之不相上下,而骨子里却判若霄壤。扳指儿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夺,武扳指儿多素面,文扳指儿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这种种分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
    扳指儿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皇帝御用的扳指儿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且御用扳指儿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儿儿数量毕竟有限。
    其次是御赐扳指。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儿外,扳指儿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君王体制下等级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
    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儿、贺寿用扳指儿、嫁妆扳指儿、纪念或占卜扳指儿、商用扳指儿
鹿角与玉石的碰撞扳指儿的威武气息经过汉文化的驯化,在几代帝王之后,又走上秦汉时期的轨道,归于精巧文雅。将此风气推向顶峰的,便是那以好大喜功而著称、在古在今都“出镜率”极高的高宗乾隆爷。
    乾隆时期,扳指儿已经彻底洗尽风尘,成为贵族手中辗转把玩的爱物。此时的扳指儿无论是在质料还是在做工上,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玉石、翡翠、玛瑙、珊瑚、水晶、金、银、象牙、瓷、珐琅…… 再饰以花草、山水、人物、诗词…… 极尽奢华的扳指儿承受不起拉弓张弦时的力量,退去了护具的实用性,乾隆爷的御用之物更是如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郭福祥说得好:“御用就不是实用,御用品乃是用来赏玩。”
    见乾隆皇帝对扳指儿如此痴迷,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儿进贡宫廷。在清廷档案中,常有臣下一次进贡几十枚甚至数百枚扳指儿的记录。据《内务府奏底档》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儿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
    皇帝也喜欢将玉扳指儿赏赐给宠臣,获得赏赐者为炫耀帝宠,则往往喜滋儿滋儿地将扳指整天戴在手上,举起来让人欣赏。
    乾隆、嘉庆以后,扳指儿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完全蜕变为装饰品。八旗弟子已不习武,荒废了骑射,不思进取,沉溺享乐。八旗弟子就这样,将曾帮助他们祖先打天下的扳指儿整天举在手上,优哉游哉地逛窑子、下馆子、听戏文、遛鸟儿…… 北京的茶馆是靠八旗子弟泡出来的,北京的戏园是靠八旗子弟捧出来的,但他们最终被自己所享受的文化给葬送了——他们成了文化的牺牲品。这种文化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武力,更磨损了他们的志气,为京师一地民风的弱化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注脚。
    据老一辈儿的人说,曾经在北京故宫看到一枚奇特的乾隆御用玉套鹿角扳指儿。外面用鹿角制成,镂空雕刻;里面则是一圈儿玉胆,也是镂空雕刻。工艺之高,无论当时或现在,是没有几个匠人敢接这种活儿的。扳指儿,这一骑射文明的产物,在中原传统文化的熏染下走上了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徘徊在威武与文雅之间、实用与把玩之间。扳指的演变轨迹,在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民族文化被“驯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的无奈与反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07: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07: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07: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b33][emb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8: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8: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2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21: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em4][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21: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