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铜钱的玉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古时用于礼天。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器,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料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用作配饰和殓葬用玉。这时期玉璧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至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表现上,仍虽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汉代玉璧在整体风格上延续了战国的风格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青玉白、玉为主,但整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宋代仿古玉璧兴起,仿战国、汉代的玉璧开始出现,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从流传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都多,玉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加工不精。清代的玉质仍以青玉、白玉为主,作为陪葬用的玉璧很少,主要是用于祭天和赏玩,民间也比较流行。

清代宫廷仿古镂雕出廓璧,镌刻螭龙及“宜子孙”

[e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