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佩玉?
我们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具有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汇贯通、水乳交融的,也唯有中华民族,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玉是精神,至高无上。《周礼》上说:“君王以玉召见公侯大臣,公侯大臣以玉事君王。”《诗经》上有:有女如玉;彼其子美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汉书》则认为生前佩玉可以避邪修德,死后葬玉,尸必不腐,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等等。人们普遍佩玉爱玉和赏玉,因此佩玉在古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有着身份、感情、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
在《辞源》《辞海》里,以玉字组成的句子、成语、术语的条目便有三百七十多条。记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文学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辞、元曲、到明清小说,浩如烟海,洋洋大观,而以玉比人,以玉喻事的题材和内容简直是数不胜数,灿若星河。
战国时期,卞和献玉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千古传颂,颂扬的不仅仅是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恪守信约的美德,以及舍身取义的情操。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把美丽姣好的女子以玉人、玉颜、美玉、冰清玉洁、金枝玉叶相比。更有如花女子,亭亭玉立,潇潇洒洒,飘飘摇摇的佳句。
元曲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描写才子佳人月夜西厢约会的情景:诗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曲中以玉人比附心上人是最为贴切的典型例子。
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警勉,曾一度成为旧时激动读书人奋发求学以步入仕途的动力。这里的颜如玉指的便是美女佳人。
堪称惊世骇俗的恢宏巨著《红楼梦》更是一个玉字贯穿始终,玉是作品的主题和灵魂,一个玉字引伸出一曲悲怆淋漓,振憾人心,声泪俱下的悲歌。它饱含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情感、品德、理想和希望。一个玉字演绎成一部传颂千古的不朽杰作。
玉在中华民族传统中还代表着美丽和圣洁,千百年来,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女儿以玉字命名,玉兰、玉梅、玉荣、玉莲、金玉、宝玉,且代代沿用,举不胜举。
东方产宝,中国产玉,东方文明中国玉的美好传颂早就誉满天下,古人把佩玉看成美德,今人把佩玉看成时尚。中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如获至宝,把玉看成宝,看成信仰和象征。古往今来,人们把玉制品作为礼尚往来的礼物,亲朋往来,男女定情,均以玉制品作为赠物或信物,《诗经》中早就有: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之句。大凡夫妻、兄弟、姊妹出远门都将家中祖传的玉制品与远行人贴身珍藏,即便去到天涯海角也时刻思念故土和亲人。在那刀兵水火,天灾人祸的年代,乱离人都将成双配对的玉镯、玉佩每人收藏一件以寄托情思祈求上苍保佑平安,更是作为日后相见相认的信物。
今天,戴玉、佩玉之风在传统习俗上,不仅更为时尚,而且更加趋向普及和大众化了,不同档次、款式和品位的玉制品已经成为时下现代化大众消费群体的喜爱和追求。
不论是喜庆、年节、婚嫁、家人团聚,亲朋往来,以玉制品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日趋风行,年轻小伙子、妙龄姑娘们胸前佩戴一枚红丝线穿辍玲珑剔透的玉钱、玉佩招摇过市已成为都市、校园一大风景线。
一些有远见的家庭,在物质文明日见富足之后,开始把投资的眼光转向精美玉器及古旧玉器的收藏上,由此可见,玉器、玉制品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已占据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当前,一种全新的集审美、装饰、收藏于一体的消费观念已经形成,这就是:首饰与时装一体化,家庭与玉器一体化。
中国人对玉有着独特的领悟和爱好,玉的气质优雅,温润的特性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温润的心境不谋而合。温是中国传统道德关于人的品德最起码的规范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的温、良、恭、俭、让及待人的平和宽宥上,礼让谦和,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以及万事和为贵等等都是符合温的标准的。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对玉的崇敬和痴迷,对玉的那份情感,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可以相提并论,玉的传统,玉的观念根深蒂固,内涵丰富,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玉文化是我们华夏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它将和其它各种文化一样,自始至终维系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兴旺和希望。
[e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