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我请教了专家,本来应该把此贴删除的,但仔细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呢?大家多交流,以后可以少吃点亏,多请教其他人是没错的,千万不要报晓幸心理。下面是他的回信,为避免做广告的嫌疑,我把其中关于价格,姓名以及其它的隐私部分删除了,大家当一鉴定古玉的教材看吧。
您好!
。。。。。。
来函收到,图片已经仔细的看了,从图片看,这是件云纹壁,属礼天祭器.其器上浅浮雕的云
纹与蟠螭纹的纹饰构图具有典型的战国时期文饰风格,器型也基本符合当时规制.粗看之下此
器绝对是难得一见的收藏佳品.。。。。。。。。简直太便宜了.呵呵~
但经仔细推敲之后,我个人感觉此器还是有些问题,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1,形制问题.我个人所曾经见过的各类战国壁形器其中孔边侧立墙极少,多以细阴线条圈画而
成.即便是琢有立墙也多是顿挫圆润(因为受到当时工艺的局限)而此类坡型立墙则多出现在
汉代以后.因此,我认为此形制与文饰相互矛盾,有不伦不类的感觉.
2,刀工问题.您的图片细节不是很清楚,但我在放大后还是感觉其刀工很生涩,欠缺流畅.要知
道此类大壁在战国时期还属于贵族专享的祭祀用神器,其对工艺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后期转化
为可佩带礼器的小型壁.是非常高标准的.曾有古人把此类器皿比喻为三朝之器.意思就是说
一名匠人在开始雕琢后历经数年,恍然不知时已经历三个朝代.当然这个比喻非常夸张,但也
正足以证明其要求之高,制作之艰难.要知道那时侯可是没有任何雕琢工具的,完全是手工用
金刚砂(粉碎的花岗岩)一道一道的磨.而此件的线条生涩,工艺虽严谨但欠缺流畅,显然这不
是用手工研磨出来的.与当时工艺不符.
3,料质问题.从图片看我实难看出其确切料质.因为它已经完全被朦胧的红色所包裹.由于看
不太清,所以我也就不好妄言.但据我所知,其时琢玉用料很杂,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多就
地取材.但贵族祭器选料则极为讲究,用料不外乎三种.1,是新疆和田于阗所产的籽料.2,袖岩
青料,3,陕西蓝田碧玉苍玉料(和氏壁,呵呵~)但此料明显不属于此三类料种.并且从图片看感
觉此器料比较软,这在当时选料是不大可能的.
4,沁色及包浆问题.此器品象很好,证明坑口不错.俗语曰:"凡玉器入土十年,则变在其表,入
土百年则沁色生根,入土千年,则光华难现,入土数千年则,糗烂如石,精髓不复矣!"而此器品
象如此完整,可见应出自结构严密的贵族之墓,而贵族之墓在当时因为防潮防腐及装饰殉葬等
因素墓室内充斥着诸多化学物质,如木炭,石灰,水银,朱砂等等.玉器等殉葬品在墓室坍塌后
与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埋藏了数千年肯定会受到沁染,形成石灰沁,水银沁,等等.但此器从图
片上很难看到这些沁色,而那显见的红色也并非朱砂沁.即便是沁色也不见过渡.这似乎有些
不正常.至于包浆,先前先生也提到了,如此之大的一个玉壁,盘起来是如何之难,要盘到脱胎
换骨的程度可谓愚公移山,非几十年不可,何等之难啊.再者,观图片,此器表面虽感觉油润,但
这与盘带出来的包浆完全不同.具体的这里我也不太好形容,您可以自己仔细的体会....
呵呵~好了,鄙人胡乱的说了这么多,纯属一己之见,极为浅薄.让先生见笑了.其实我觉得古
玉鉴定除了要多摸多看外,关键是要进行有依据有参考的分析,多进行对比.在拿到一件器物
后不要盲从的把他当作真品去欣赏,先要把他看作赝品,而后再进行有依据的判断.根据依据
和常理一一验证自己的看法,估计问题就不是很大了.您说是吧!呵呵~
北京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