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楼主: karl12

朋友腰上的,这个大家慧眼看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30 03: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朋友腰上的,这个大家慧眼看看!

以下是引用vajra在2004-11-27 20:59:39的发言:[br][br][br] 就此物看,我前边的第一个疑问是:就已知的情况看,有没有随型的翁仲,当然有,也不能说他就对,没有也不能说它不对.[br][br]第2,就是打孔的位置,旧时制器最忌具不坚,除非形制所需,一般打控的位置都比较SMART,而此件的孔在1/3处,有舍近求远之嫌.[br][br]另外这么打孔,破坏了器物的平衡感.[br][br][br]即便是现在具已坚,随型器也极少这么打孔.[br][br][br]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有没有随型的翁仲?~
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
打孔的位置贴个图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本贴已被 士心 于 2004-11-29 21:47:35 修改过][/COLOR][/ALIG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30 12: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含或者肛塞? 哈哈哈哈~~~  打孔是为了方便固定??? 哈哈哈哈  纯粹搞笑~~
[emb24]/大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30 2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朋友腰上的,这个大家慧眼看看!

以下是引用士心在2004-11-29 19:00:47的发言:[br][QUOTE]以下是引用vajra在2004-11-27 20:59:39的发言:[br][br][br] 就此物看,我前边的第一个疑问是:就已知的情况看,有没有随型的翁仲,当然有,也不能说他就对,没有也不能说它不对.[br][br]第2,就是打孔的位置,旧时制器最忌具不坚,除非形制所需,一般打控的位置都比较SMART,而此件的孔在1/3处,有舍近求远之嫌.[br][br]另外这么打孔,破坏了器物的平衡感.[br][br][br]即便是现在具已坚,随型器也极少这么打孔.[br][br][br]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br]有没有随型的翁仲?~[br]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br]打孔的位置贴个图比较一下就知道了![br][br][br]
[本贴已被 士心 于 2004-11-29 21:47:35 修改过][/COLOR][/ALIGN][/QUOTE]


图片已经看了,比较以后,腰间穿孔并不能左证肩膀就可以窜孔。台湾有一件腰间穿孔的,而且头部还有一孔,是3孔的,比较能说明重心问题。你能来一件肩膀穿孔的吗?

你能来一件没有衣饰,4肢表现的吗?

你找不到,我也找不到,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

再问:既然你从已知,找不到形制,怎么就断为宋呢?

你谈了提油的事,请问:你能从3张图片上就分辨出是宋提油吗?为什么不是明提油?为什么不是共和国提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 0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回楼上的朋友!
本人也只是菜鸟一只,所述观点仅是个人的看法.
提供照片是为了让大家参考学习.
另外东西不是我的,我也没上过手.列出多种可能也正是因为此物有很多不好确定的地方!
至于断代,呵呵,纯是一管之见.不对之处还请指教!
谢谢~
[emb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 06: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朋友腰上的,这个大家慧眼看看!

以下是引用士心在2004-11-30 19:43:59的发言:[br]呵呵,回楼上的朋友![br]本人也只是菜鸟一只,所述观点仅是个人的看法.[br]提供照片是为了让大家参考学习.[br]另外东西不是我的,我也没上过手.列出多种可能也正是因为此物有很多不好确定的地方![br]至于断代,呵呵,纯是一管之见.不对之处还请指教![br]谢谢~[br][emb14]


呵呵,我也不懂。只是觉得此物有写疑问。话说的多了点,请您原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 06: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还不是石头一块./灌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 04: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东东再好有啥用
又不是偶的
爱哪代哪代
爱谁谁
爱翁重就翁重
不爱翁重就翁轻
别人的东东
与偶何干

再说偶也不喜欢这东西
看不清是什么
这也太抽象派了吧
既然是戴在自己脖子上或挂在腰间的
就要别人和自己看明白

依偶拙见
这东西适合摆在博物馆
当个馆藏文物啥的,倒蛮合适
不适合挂在身上
万一丢了,岂不可惜

还是放在博物馆保险些
让专家慢慢研究吧
什么断代呀,什么提油哇,什么翁重翁轻的

能把自己喜欢的玉挂在脖子上,是偶对玉的最高追求

把自己的东东研究明白就得了

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吗

谁也不是专家,费那劲干嘛

要是都让咱们研究明白了

那岂不是抢了专家的饭碗

专家的活儿都让咱们这帮人给干了

那老板岂不要骂专家酒囊饭袋

炒了专家鱿鱼才怪

何苦得罪那人、费那劲呢

省省吧您的

[emb22][emb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 08: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再发几张自然光下的特写?

以下是引用karl12在2004-11-18 19:20:51的发言:[br][br][br][br][emb18][emb18][emb18][emb18]


此物很油润,显然有沁黑色和红色的沁,但是此3张照片并不清晰。
我私下认为是清代做古玉含蝉。理由是----

一、看器形。
用排除法,此玉不是壁圭璋磺, 更不会是头饰项饰,那么应该考虑的是:
1.握玉和塞玉   古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故握玉多为猪。  古人误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窍能不腐朽。葬玉一般是专为死者特制的。所以握玉和塞玉一般作工都很简单、粗放,上不了经典的文物图录之大堂。这件有孔可随身佩带,显然不是。
2、含玉   指含于死者口中的玉件。商代即有,汉魏时常用的含玉是玉蝉。以玉蝉而言,往往制作粗糙,玉片略具蝉形,翅体粗粗数刀而已。此玉有双眼,背有粗旷简洁的刀痕,把身体分为2翅。应该是蝉。也符合含玉蝉的特征。

二、看工艺。
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手工磨制品。孔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没有抛光。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西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此物从照片看不出来原委。不敢妄言年代,但不支持“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黄玉蛹” 说法。
2、汉代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我私下支持这是汉代样式说法。
3、汉代的葬玉中的玉衣、王含、玉塞、握玉等的使用数量日趋丰富。古人认为含蝉寓重生。我看到资料有说,蝉不穿孔者,为含玉;穿孔者,为佩饰。这与时代精神其实并不矛盾。

三、看沁色
此物未见到原物,但从照片上看色泽浑厚,黑红相加。真物透照下沁色的入里;否则色浮于皮表。经年累月浸润,玉外观颜色渐变有过渡、有深浅;突变为人工急速加工而成,界线较分明,或在绺纹处入沁。 此照片实在难辨。
这种颜色,在清代资料里我看到过很类似的作伪和色彩,也仅此为据,也不足为据。

四、看钙化点
此玉光洁油润,显然经过了盘磨。倘若此玉真是汉代古玉,在玉的打孔处能找到有钙化的痕迹才对。玉器钙化的深入肌里现象可以通过激光等高科技手段完成。但作伪可见到机械抛光,但不可能等同于蕴厚的包浆,尤为死角和钙化片表面更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此物大孔处似乎好像没有。

五、看楼主的心理。看看他那叙述的语气、得意的神态以及物主人对其郑重其事的宝贝态度啊,呵呵,想必是个好东西。不过这个不能用作判物断代  ^-^  …

以上意见仅供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2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不错呀:)有玉友提议不先公布答案,我今天看了简大靓女的论点也很有此感处,发此贴就是为了交流学习用,所以还想再等高人出线,交流才有进步嘛,我就不多说了[emb18][emb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 2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兄的标签呀,真道是~~~玉要慢慢玩,不急,不燥,心如直水, 慢品玉中滋味!!!

呵呵,对味! 真不知道你心目中还在等谁?[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