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凌晨被简MM抓来如果不说点道道是会被板砖埋了的, 没办法, 说吧, 不对的话各位再多扔点板砖, 够砖头了俺盖房子娶媳妇去 嘿嘿~~~
首先, 明代玉蝉虽然与东晋的比较像,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其实有些不同, 明器比较注重写实, 翅膀一般有浅脉络和小点装饰,腿部有毛孔,比较注重写实和修饰,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器形比较抽象, 没脚,没翅膀. 清就更加不大可能了,因为清物受皇室影响,比较周正, 比较注重雕刻技法的应用, 所以个人不看明和清, 这是前面没说清楚的, 现在补充说明下.
另外我同意简MM说的历史考虑的方法, 首先我们看沁色, 此沁色为红色朱砂沁. 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形成的朱砂沁, 朱砂在古墓中一般用于保存尸体并且比较多的应用在贵族大墓里,平民一般是卷个席子就埋了的(万恶旧社会的悲惨广大劳动人民),就算有棺材也不用朱砂的, (此处比较恶心, 不喜者跳过)在尸体腐烂后与朱砂溶合后泡着随葬的玉器形成了朱砂沁, 并且要形成这样的满沁要符合两个条件1, 尸体够大, 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尸液. 2, 棺材够好, 这样液体才不外漏, 能有足够的时间形成沁色(注意此处,在古代一具好棺材的价格跟现在买部BMW差不了多少 嘿嘿). 当然在棺木外面也有采用的范例,但那只能形成一面的沁, 没这么完全的.
一般而言(吸两口新鲜空气先, 前面太恶心了) , 放在棺木里的是墓主人生前非常喜欢的东西. 但是前面我们又看到了,孔洞不协调, 于是我们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墓主人是个贵族, 为什么喜欢这样一个不是很”帅”的DD? 如果是明清以当时的和平环境和生产力水平, 这样工艺的东西是很难得到贵族喜欢的(因为太毛糙). 但如果放在宋以前就合理了, 玉器是从汉末流传到民间的, 汉以前玉是官玉, 民间是不能自己拥有的,只有通过皇帝的赐与. 但汉末, 战乱频繁, 礼仪甭坏, 玉开始在民间流传, 但做工比较粗糙, 1,是生产力底下产量有限 2, 是工匠难寻,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贵族对玉器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而不是”好不好” 的问题. 如果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墓主人喜欢这样的DD应该不难理解吧? 当然不排除是临时雕刻的陪葬物, 但如果这样的话中间就不应该打孔了.
所以综合判断, 此物有汉遗风, 但形为晋, 应该为汉晋转型时期的DD, 五代十国的DD以后再解释, 今天打太多了, 手累了. 呵呵 最后同意简MM的前面说的, 没人是绝对的专家, 我们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敢绝对保证正确的, 连故宫的老先生也经常常被河南河虫丰货打眼的(在这点我比较佩服他们,能在全世界贩卖石头 呵呵), 但还是很感谢楼主提供这样一件物什给我们练眼力 呵呵.
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扔砖头, 当然最好是用和田玉做的砖头, 山料也要了! 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