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15698|回复: 14

[推荐]北京的玉雕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7 0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苏州的玉雕师傅现在是运作的非常有名气了,其实北京这边也有非常好的玉雕大师。转贴篇介绍北京玉雕大师的文章文章,文章比较长,也比较全面。偶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噢

潘秉衡:(1912~1970),别名玉饕,祖籍河北省固安县。民国15年(1926年)来北京学徒,后住在崇文区花市下四条34号。民国20年(1931年)与师兄弟合伙开玉器作坊,民国27年(1938年)在"珍品斋"当伙计,民国34年(1945年)后在"魁盛德"、"并升发"等玉器作坊当工人,1950年后为私商做加工,1954年参加北京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1957年任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潘秉衡幼年曾寄读私塾。1922年10岁时,父携其进京,随居鄂王府约2年。这时父亲教他继续读四书五经。为学之余,潘秉衡对王府中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珠宝玉器,不胜惊奇,十分喜爱。这些艺术品潜移默化地使潘秉衡的心灵受到了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熏陶。1924年春,潘秉衡考入西城翠花胡同怀幼中学,为3年级插班生,转年毕业,成绩优秀。得父帮助,考入北京大学第二院夜大学,读西语系(即今之英语系),名列前茅,得到免学费的优待。但好景不长,约一年光景,因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忍痛命其辍学谋事,养家糊口(潘秉衡兄弟3人,他居长)。1926年4月,经父友赵姓艺人介绍,潘秉衡进入西四羊市大街路北"宝斋"(∶音"期")小玉器作坊学徒,从此便开始了琢磨玉石的生涯。宝斋,是当时的"红活作坊",主要是制作珊瑚朝珠、佛珠、松石串子(即项链珠)等汉、蒙、藏式首饰,烟袋嘴、鼻烟壶、花盆、花叶、花片等零碎活,以及一些修理、搭配旧玉器业务。潘秉衡入店,拜吴梦麟("吴聋子")为师。吴师傅手艺一般,但为人诚实,爱护徒弟。按旧店规,玉行学徒三年零一节为满师期,前两年不学手艺,专事侍候师傅、掌柜茶饭、打水、扫地等零杂活,后两年多才马马虎虎给点正经活干,那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潘秉衡做学徒进作坊半年,就刻苦学画。那时徒工学画,被视为不务正业、不合法理,因之只能偷偷地学。潘在当时一无师、二无本、三无时间、又不合法理的情况下,硬是想方设法,刻苦用功。无师无本,他就收集当时一些香烟盒子、小画片和包茶叶的废纸比着画。那时什么"哈德门"、"大联珠"等各种香烟盒里,都附有一张美人或《三国》、《水浒》等演义故事的小画片。画的时候怕师傅、掌柜们瞧见,他就等师傅们安歇熟睡之后,趴到自己的床板上,在一个小煤油灯下走笔作画,有时画到天明。无论酷暑寒冬,如是者近两年,积攒的画纸,足有一尺多高。但是,比着葫芦画瓢,学不从师,难得要领,更无法深入堂奥。潘求师心切,日甚一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潘秉衡知道,就在他的作坊斜对面的街坊中,住着一位前清宫里的画师,名叫郑一珂。潘闻听之后,不胜雀跃。然而这位老画师孤傲异常,不易接近。潘则千方百计讨这位老先生的欢心,甚至歇工时也不休息,上门去为这位画师干些挑水、扫院子、买菜等家务活。人非草木,日子久了,潘秉衡的苦心终于感动了郑老先生。老先生一面为他继续学画作技法上的指点,一面嘱咐潘多读古典文学小说,多观察世间活生生的人和事物、景物等。当郑老先生赏识这个年轻人,认为是可造就之材时,便亲自带潘去当时已成名的牙雕艺师王彬(1870~1961)门下求教。王老擅长牙雕古典仕女、神佛的设计,自成风格,是北京牙雕近代宗师。常言道:"隔行不隔理。"潘向王彬学习,触类旁通,对于日后的创作,增益不小。从纸上到玉石料上,潘秉衡练就了一手素描的硬功夫,师出名门,笔力遒劲,立意清新(20世纪60年代初期,潘绘制的《潘秉衡琢玉画稿》两册出版,既为自身心血的结晶,亦有赖于当年郑、王严师的教诲)。由于潘秉衡勤学苦练,心不离玉,身不离凳,不到两年时间,就能单独出活,而且数量、质量与师傅们比肩。因之,掌柜、师傅们要潘秉衡协助管理店务,承揽活计。就在这时,他大胆地为宝斋应承件活业务,如,岫玉狮子门蹲,马、鹿、象、望天吼等兽类,以至盘、碗、觚、瓶等器皿和神佛、人物等。有一位玉商叫穆祥振的,打听到宝斋应件活,拿来一块约一尺二寸见方、重200多斤的高级碧玉,要求加工。穆祥振嘱咐从这玉料中做出:一个方形玉垒、4个整底的茶叶罐、4个花觚。这种叫做"套料取材"的做法,在琢玉工艺上是难度极大的做法。所谓"伤了一个就损了一窝",一般作坊都不敢应承。穆祥振当时确是抱着料跑了不少大小作坊,都没人敢接活,心想到宝斋试试看。碰巧在柜上应活的是潘秉衡。他对于这桩担风险的买卖,也不免踌躇,但他自忖:越是"高招",越值得研究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吧!潘秉衡壮起胆子把活应下来了,并且自己亲手制作。出乎穆祥振的预料,这9件活硬是从出坯到上花,精湛圆满地完成了,而且还多做了一个花瓶。这件事,很快就轰动了北京城的玉器行业。由于这活儿是出在宝斋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小作坊,所以人们说它?quot;僻乡产美酒"。潘秉衡的艺名随之大振。1931年端午节,潘秉衡在宝斋学徒契约满期,便寻思自立门户,于是邀集师兄弟张文起、王朝凤等,在前门外西湖营开设一个小作坊,字号叫"恒兴永",承做玉商穆祥振、铁永权以及沙、程等姓的加工活。这时潘秉衡做的已全部是高级玉石,如碧玉"薄胎腰圆方楞四腿炉"、"薄胎花瓶",青玉"烟盒",以至巧色白玉"梅花鹿"等。当时潘的"薄胎器皿"技艺开始成熟,作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很高,外商争购,资本家大发其财,而恒兴永所得的加工费却寥寥无几。即便如此,潘等因本钱少,无法进料,只能做加工活。由于活计多,小作坊还是延续下来了。
抗日战争开始,北京市场萧条,恒兴永也收摊了。1938年,玉商铁广权、铁永权兄弟又邀请潘秉衡到前门外大蒋家胡同"品珍斋",担负全店的技术指导和设计工作,还给大玉商铁宝亭做来料加工。来料中不少"美玉良材",使潘在大饱眼福之余,也提高了"相玉"水平。品珍斋的买卖很是兴隆。这时潘已开始研究"压金银丝嵌宝"技艺,以及用"钻剥"技艺在玉石器皿上落款。同时研究明代著名艺人陆子冈琢玉技艺风格。正是这样,品珍斋借潘的优秀技艺就更有声誉了?quot;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市场萧条,奢侈品玉器更是无人问津。1941年3月,品珍斋也像其他一些店家一样,在潦倒中关闭了。这时潘只得在家里支起一张水凳,磨点小零碎活,跑跑玉器的晓市、夜市以及崇文门外青山居等处,换个零钱,买点"共和面",勉强度日。这样熬过了两年多,后来连干活用的砂子也没有了,弄得家徒四壁,告贷无门,简直活不下去了。恰在这时,能挣点钱的二弟潘秉度又被日军抓到张家口去做劳工。北京实在没法呆了。潘让妻子去给人当保姆,自己拖儿带女,回老家种地。没有盘缠,就一路走一路乞食,回到固安西塘杨村。潘秉衡回到老家后,在他叔叔的帮助下,种了约一年的地。但他毕竟是个手艺人,总想着干自己的行业。1944年初,他妻子把当保姆攒下的几个钱寄回老家,让他在老家度日。他左思右想,还是回到了北京。这时,他在德胜门北河沿赁了半间破房,支起了原先那张破凳,又上了穆祥振的门,告求点活做。虽然只是有数的几个加工费,但这时玉器又有点销路了,总算能对付活下来。虽然过的是三餐喝稀粥的日子,但潘秉衡有了玉磨,就如鱼得水。有人说,潘"视玉若命",一点不错。他苦心钻研8年,于1945年首创玉器压银丝嵌宝工艺,被称为"金镶玉",主要作品有:青?quot;压银丝嵌宝执壶"、白玉"群仙祝寿薄胎立盘"等,这些作品在当时是誉满京城的玉坛珍品。同时,他还开始研究试做一些立体圆琢神佛和古典仕女。次年,玉器行业的活稍多点了,潘秉衡经人推荐,到崇文门外喜鹊胡同"魁盛德"作坊,掌管技艺指导工作,大约在这里呆了3个多月。后来崇文门外花市下三条的"井升发",又来邀请潘秉衡去掌管技术工作。这儿有几位师兄弟在,所以他就转到井升发来了。从1945年4月起,潘秉衡在井升发一直呆到北京解放。
这3年多的时间,正是潘精力旺盛时期,除继续搞器皿创作外,他还致力于传统仕女人物和神佛的研究。尤其是立体圆琢,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创作题材,亦绽新芽,从而在同行中树立了威信,号称"北玉四怪之首"。这时潘的创作有:翡翠"红叶题诗",白玉"晴雯撕扇"、"观音"、"罗汉"、"渔家女"等。此外器皿也有不少新作,如碧玉"吉庆如意"洗子、"二甲穿胪"洗子,翡翠"杏燕争春,荷兰争芳"花卉瓶,白玉"海棠阴勾龙凤呈祥"粉盒等,这些结合实用的装饰陈设品,在当时甚为新奇,为人瞩目。因此,这一段时间,是潘琢玉技艺全面发展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
1949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玉器也和其他特种工艺品一样,销路一时不畅,到1950年才逐渐复苏。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潘秉衡举家返回固安农村,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潘做了农会的文书和民校的教师。他家分到了八亩地、五间房。1950年麦收后,潘秉衡应留在京城的师兄弟邀约,回到北京。起初他有些舍不得农村,但毕竟觉得耍手艺磨玉是自己的行当,而且已经是得心应手了;同时他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份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的事业,一定要使它兴旺发达起来。所以他毅然就道。回京以后,潘秉衡和几个师兄弟一起,由业主王泽江出本钱,在崇文门外花市下四条为当时的私商做点加工活。王某剥削有术,待人苛刻,因之,大约8个月后,潘和几个哥儿们相继愤而退出,自己单干。这时特艺市场渐见活跃。潘在搞玉器之余,还搞牙雕仕女的画活设计,销路算过得去。1953年,北京市公私合营特种工艺品出口公司成立,潘欣然参加做加工活。当时公司发给他珊瑚、松石原料,做些人物和小器皿等艺术品,主要是销往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很受欢迎。1954年上半年,北京市手工业部门的领导到家看望他,鼓励他走合作化道路。潘感谢政府的关怀,欣然应命,于1954年12月1日参加了北京市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安排潘负责全社的技艺指导工作和设计创作。1955年春,在中共北京市委批准的北京手工业第一批老艺人名单中,潘秉衡荣获了"老艺人"的光荣称号。一直到1956年底,他都在第一玉器社工作。此时,他生气勃勃、夙夜匪懈地指导玉器的生产,同时努力进行创作。碧玉"待月西厢"、"孔雀屏",翡翠"三秋瓶",青铜料"压金丝如意"洗子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尤其是入社不久,潘秉衡就主动选择了几位优秀社员,公开传授"压金银丝嵌宝"技艺,使这一传统优秀技艺能长流永存,发扬光大。
1957年初,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潘被聘为研究员兼副所长,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为北京市文联会员;1963年北京市美协筹委会成立,被聘为筹委会委员。潘秉衡还曾是北京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崇文区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秋,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全国手工业艺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潘被选为北京市正式代表参加大会。1958年春,潘应邀赴辽宁省沈阳和锦州指导当地兴办玉器厂,受到辽宁省领导同志的欢迎。1959年南下广州,与南方玉器手工艺人进行技术交流,特别是在广州佛山与石湾陶罐艺人刘传的再次会晤和交流创作心得,一时传为佳话。1962年春节,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潘秉衡琢玉艺术展览,展出作品共56件,历史作品图片30幅,潘亲手绘制的琢玉设计画稿100幅。同时有艺徒在场表演琢玉技艺。展览会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许。这种为手工艺人举办的个人专题展览,是历史上的首创。因之,它为长期以来被贬低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特种手工艺正了名,从而鼓舞了全行业艺人和设计人员的斗志,为发扬北京特种工艺美术的不同风格流派做了奠基工作。1962年夏,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组成赴山西文物考察团,潘为该团的领导成员,带病坚持工作。考察团先后到太原、平遥、晋祠、文水、大同市、云岗等地考察学习一个多月,使他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优秀雕塑艺术和传统,丰富了他晚年的人物、神佛类作品的创作。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共同编辑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二册,一册为传统神佛、罗汉形象题材,共有123幅画。这些画稿大部分是潘曾经创作的作品回忆,一部分是当时新的创作。这两本画册的出版,为手工艺人著书立说、出版自己的著作,开了先例。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是潘秉衡琢玉艺术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佳作累累。除前述在合作社创作的以外,尚有:珊瑚"六臂佛锁蛟龙",翡翠"象垒",碧玉"献璧佛"、"龙凤壶",孔雀石"龙钵"等等。潘秉衡夜以继日地思索、创作,积劳成疾。1962年秋后卧床休息,后病重,住医院疗养约3年,渐渐痊愈。1966年6月前已能半日工作,但"文化大革命"使他受到冲击和迫害,因之旧病复发,于1970年8月忧愤而死。
潘秉衡做器皿,尤其是"薄胎器皿",不仅长于造型,而且精于装饰,许多作品的底座(包括人物作品在内)都是自己设计(底座一般都是木制品,属于木雕行业)。他设计底座不限于木质,有时用象牙料,有时用玉石料,这主要依玉器作品的主体作品为转移。因此,潘秉衡的器皿作品,有一种特有的整体感。潘秉衡在总结玉器器皿造型的艺术表现时,得出了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这就是"安定感"。他以为规矩活就是要求其规矩,不规矩就不能安定。俗话叫?quot;立起来,站得稳"。在安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线面所表现出来的对称、呼应、对比、协调等,显示出玉器器皿特定的"造型美"。所以他把规矩(精确的线面)比作乐章的节拍,没有节拍就不成其为乐章,没有规矩,当然也不能体现器皿的造型美。在装饰文饰上,潘秉衡首先是根据造型的需要,而且又注意玉质、玉色或者某些特定的陈设地处和买主的状况(所谓"对路",玉器俗话叫做"路分"),具体地分为主饰、从饰和边饰。从主饰图案说,无论人物、神、佛、花卉、鸟兽以及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之类,他的作品都很有特色。从饰图案,潘比较喜欢用已经变形的缠枝莲、勾子莲和拐子莲等。他以为类似这些变化了的连续性花卉纹样,比青铜器上的兽纹、龙纹、虎头纹、雷纹以及饕餮纹等更为切合玉器的装饰,不至于令人产生纹饰上的板滞感。至于边饰,潘秉衡喜用起伏的楞线,或者某些大拐、大头云纹等为之。
潘秉衡在研究恢复"压金银丝嵌宝"工艺技术中,同时研究当年的"痕玉"纹饰丝路,对其也不是一概否认,总的说来,它适合于比较窄小或不很明亮的屋宇的陈设装饰,但是用之于比较高大明亮的屋宇、殿堂的建筑陈设,就不免有繁琐的感觉。因之,在新中国建立后,潘的"压金银丝嵌宝"作品,特别注重纹路的清新、明朗,以几何形纹样为多,间或也有"宝相花"之类,且不轻易嵌宝。这样,更能使玉器器皿作品的"玉洁冰清"质感与金、银的"光彩夺目"相生相发、明丽又清新。潘秉衡在多年实践中,对于玉器薄胎器皿胎的厚薄,认为不能有一个模式,它只能视具体的玉质和器型的需要而定。一般说来,它不能与瓷的"薄胎"相提并论。他曾说:瓷的薄胎在技艺上的表现是"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而玉器薄胎则是"明如水、声如磬、万里无云"。正因为如此,玉器的薄胎器皿其胎不可过薄。而且潘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研究心得是:制作薄胎器皿的玉料,反不宜用高白玉,而是以稍次的白玉和较次的青白玉为佳。原因是,高白玉胎薄了,经光的折射反而显灰,而次点的白玉或青白玉,制成薄胎,经光的折射,反而更白。这和隆冬时的大雪显灰的道理一样。从玉石来说,它的色调是由玉质的晶莹与日光交映的光效应所决定的?quot;番作薄胎"和"压金银丝嵌宝"作品,通过潘秉衡的悉心研究和再创造,技艺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境地,作为一种珍贵的高级中国玉器,誉满国际艺坛。
玉器立体圆琢人物的创作和制作,实际上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的。在这以前,中国玉器包括北京玉器,未曾出现过比较像样的人物的立体圆琢作品,而和书写这段历史的,人物中首推潘秉衡。20世纪30年代初期,潘秉衡向牙雕名艺人王彬学习人物、神像、罗汉设计时,就曾立志要在玉器作品中闯出一条圆琢人物的路子来。当时玉器立体人物销路不畅,完全是由于形象不美,更谈不到什么思想内容,所以到20世纪40年代,潘就下功夫研究,并开始作出成绩,使之向"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潘秉衡创制了白玉"盗仙草",这是为人所熟知的一个民间故事题材。一般人做法,都要使白娘子的脸上带三分怒容。但潘秉衡以为怒未必就能概括当时的全部战斗气氛,也未必能深刻表现白娘子对法海的恨。而美人一怒,其美也就减了三分。因之,他把白娘子的面容做成了带藐视的笑容。从人物的思想性说,蔑视岂不是比怒更为深刻吗?潘秉衡的这些艺术见解,有其独特之处。碧玉"待月西厢",高约33厘米,宽约27厘米。这是一块曾经做过一件"花熏"的、带瓦楞形的余料,但它是一块高碧玉。基于料形、料色、料质,潘独出心裁地构思了这对情人幽会的场面。
对于神佛创作,潘秉衡擅长于拟人化的描摹,突出各种形象的特有性格,从而寄托一定的美好愿望。珊瑚"六臂佛锁蛟龙"是用整枝的高级珊瑚创作的。他以特殊的倒用料方法制作了这件作品。那条腾海的蛟龙,是从一个大枝杈上截下来做成的;但长约30厘米的长锁链(一端系在佛手,一端双锁龙王的手),却是从佛的前身躯上有限的余料中,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这是一种不同凡响的奇特构思和巧妙取材的结合;他似乎在魔术般地炫耀技巧,而实则是真正的"巧夺天工"!这种用料的方法,一是破了料形;二是一块有限的料,做出了无限的视觉艺术空间;三是一条长锁链、一条蛟龙,联系着人格化的神,使之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也使"平洪镇蛟"的主题思想突出而形象化。这件作品,是潘秉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大兴水利建设(修建密云水库和十三陵水库)时,感于党的领导有方,感于社会主义为人民谋福利而创作的。毛主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潘秉衡则将人民化为神的力量的象征。"千眼千手,群策群力",这样的立意构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像这样富于艺术和技巧的玉器创作,不能不使中国玉器的历史添彩增辉。作为北京玉器的一件珍藏品,它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见报。
潘秉衡在谈到自己的玉器人物创作时认为:玉器人物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立意与琢磨技巧相结合的创作。无论什么样的故事情节,都必须注意人物的动态,尤其是着意刻画脸形的美。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但一般总是表现为喜、怒、哀、乐,惊、恐、痴、思等。如果技艺不高,作品就会"千人一面"。这个问题,不但是表现在脸型上或某个动态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神情上。潘秉衡对于古典仕女人物头脸的一般刻画是,眉宇修长而清秀,眼珠稍圆而水灵,眼角勾画稍长,使眼神显得妩媚,从而表现一定的"羞"态;口略小,唇稍薄,两个嘴角稍往上翘而生微笑;鬓角下部稍圆,发髻不太高,这样使人物相貌年轻;额前留点短发"刘海",那就更为俊俏和美丽;头稍低垂,则显"羞"意,才是含情脉脉。同时要注意脖颈处理,一般必须紧紧追随身体动态的变化,切切注意不能把脖颈做得粗短,或直挺挺的,那样就蠢笨了。这些都是潘秉衡关于美化仕女形象的经验谈。对于古代仕女发髻,潘秉衡也颇有研究心得。他认为古代仕女的发髻美,是仕女人物艺术形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仕女民族装饰形式美的重要一环。他曾说:传说魏文帝曹丕的爱妃-甄妃,因见到一条黄蛇受到启发,使她发髻样式不重复,由是讨得文帝的欢心。从壁画和古代一些绘画看,在我国唐代,有名和没名的发髻式样,不下百余种。他不仅从这些古代形象资料中吸取营养,而且自己在创作中,时常用线团盘缠比划一些发髻样式。潘秉衡以为古代绘画以及今人的古装仕女画中,不少发髻高出头脸二倍,这在玉器作品上则是忌讳。同时,发髻的变化要与人物的身份、年龄以及情绪、性格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艺术,这才是目的。潘以?quot;红花还得绿叶扶",玉器古代仕女人物的衣饰、衣纹就好比绿叶。人们称潘秉衡制作的衣纹是"活衣纹"。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中衣纹、风带、披帛等,均是随人物的体态、走势、风向而飘舞飞扬,不拘固定形式,不落窠臼,因之既活泼又自然;而且用深、浅、浮、实不同方法来表现衣纹衣饰的体积、质感以及衣褶的起讫点和附着点的变化,这些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来龙去脉,纹丝不乱;因之产生"静中显动"的意境,使刻画的人物艺术形象更为神采奕奕。在神佛创作中,潘秉衡研究印度、泰国、缅甸以及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的舞蹈艺术形象,所以他创作的神佛,都是有个性有动态的。在潘的神佛作品中,不少是袒胸露臂的美丽女性。这些神佛身段秀美,雍容大方,气度娴雅。
潘认为,传说神佛都是人修炼成的,因而神佛形象的基础是人。基于这种思想,所以潘秉衡拟人化的神佛形象,刻画入微。综观潘秉衡艺人在不同题材玉器作品的创作上,其特点概括起来是:相形设计(即按照玉石的外形内质创作设计),题材丰富,章法多变,配衬得体,神形兼备,以情动人。
潘秉衡对传统艺术不遗余力地学习研究。他以为学习传统,并不是一些古代作品的复制、仿制。他说:如果前人都和我们一样吃现成饭,那就根本没有什么传统了。因之,潘秉衡学传统不是学一招一式,而是学创作思想、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等。他对于兄弟艺术门类以及今人的学习态度也是如此。潘曾说?quot;凡是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者,都是我师。"比如:他不仅向牙雕艺人王彬学神佛和传统仕女人物,也曾向比他早几年进玉器行业的何荣艺人学习"番佛"和圆琢人物的设计。他总是夸赞相玉艺师高济川的眼力,而且也曾具体地吸收赵德一艺师玉器器皿造型用料的精确技巧。博采众长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方法。所谓"慧眼识真",潘秉衡的不少名作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并使之出神入化的。潘秉衡以为,一个搞造型艺术的,就不可能完全和作家、诗人一样,他必须会更多地注意一些外在的形式美。这种装饰艺术,不能和形式主义划等号。潘说?quot;解放以后我接触了不少搞美术、搞雕塑的同志,我就觉得写生、解剖、透视,以及人体结构等等,都是科学的东西,有机会就向他们学习。"事实确是这样,潘秉衡生前除了爱逛故宫、琉璃厂等外,主要学习对象就放在每一个艺术、美术展览上,他甚至在病中,仍然拄着拐杖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此外就是学习生活的原型。潘喜欢养花,在他家自己的小院落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花草草。他说,人们养花也是各取所需。我所需要的是花型、花色。比如:牵牛花的叶子有鸡心形的,也有鸡爪形的,叶子不同,花型、花色也就相异了。因此,在设计时有了准谱。有一次他养的一盆茉莉花,开出三种不同颜色的花。他就兴奋地说?quot;如果我在今后遇上一块有三种色点的玉石,我就不乏创作的依据了。"一天,他在自己屋檐下发现一只蛤蟆。蛤蟆那双又大又圆向外凸的眼,炯炯有神;鼓动的下巴颌;前腿支起,后腿用力蹬,一蹦一跳雄健有力的姿势,曾启发他制作出一对碧玉"气鼓金蟾",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蛤蟆。潘秉衡上浴池洗澡,一躺就是小半天。他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人体线条,构思写生的腹稿。他最爱无意中瞧见姑娘甩辫子的形体动作。他说:这就是中国少女典型的形体美,充满了健美向上的吸引力。潘秉衡认为,生活中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是素材,有的未必比经过加工的艺术逊色。慧眼识真,这不仅需要艺术修养,更需要艺术上的有心人。这些都是潘秉衡的朴素的美学观。
"艺出多门","艺不饶人"。但在旧社会,艺人既要以艺养身,又要以艺保身。所谓"秘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是由此而来。潘秉衡认为:一个艺人,怕人学自己的手艺,谨守而不示人,这至少是一种"艺穷"的表现,所谓?quot;此一招,别无他长"。这样的人,肯定也一辈子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妙处,难使自己步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潘的为艺从学,历来都持"门户开放"政策。他说,这样于人有益,也于己有益;兼容并蓄,择其善者而从之、化之,则可以纳众家之声成一家之言.所谓"胆大人艺高"、"艺高人胆大",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这样,潘秉衡自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当师傅带徒弟,从不呵责,而是亲严并加,因材施教,教之有方。无论器皿、人物以及像"压金银丝嵌宝"等技艺,都因此而后继有人。这里简要叙述潘秉衡早年授徒的一个故事。那是40年代初期,潘秉衡在与师兄弟合伙开设的恒兴永带了几个徒弟。其中一个刘姓的,刚刚满师,在年关前要做完一对碧玉碗,打算在年夜交行庄,换回钱来作过年开支。这是眼看要到手的钱了。但是,刘某不慎,在最后修琢中将其中一个跌落在地,打得粉碎。小刘当时吓得呆若木鸡,等待师傅呵斥,甚或更严厉的处罚。不少师傅怒不可遏地责备他。惟独潘老艺师不动声色,只是平静地说了声:"以后注意点。不必担惊受怕,这桩事由我来圆场。"他要回已经做成的另一只碧玉。第二天,他亲自上凳,亲手为这只单碗"锦上添花",重加装饰修琢。不几天工夫,一只艺术灿然的碗做成了。把它拿到市上,竟然卖了原来一对碗的价钱,弥补了碎碗的损失。这岂止使艺徒刘某终生不忘,更使不少师傅大获教益。后来,刘某长大成材,成为北京玉器行业的器皿制作能手。

王树森:
1917年出生在北京右安门外一个贫穷手艺人家庭。父亲王恩忠,号子厚,十四五岁时,只身离家到城里玉器作坊学徒,历尽辛苦,至艺成出师。婚后,因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遂留下家人到崇文门外东河沿与几个手艺人合租简陋小屋,专做玉器加工。王树森走过的艺术道路是很不平凡的。他8岁那年赶上军阀混战,母亲把他送到当磨玉工人的父亲身边。父亲对儿子说:"你留在这儿,可不能出去玩,不要学坏。"王树森看师傅们做活儿,有的先画后做,有的随画随做,觉得挺有意思。过了些日子,他和师傅们混熟了,师傅们便叫他买纸烟、茶叶什么的。王树森说:"跑腿可以,纸烟盒、包茶叶纸得给我。"师傅们说:"行!"王树森用跑腿换来的烟盒、茶叶纸干什么用呢?他看到"大婴孩"、"哈德门"、"大刀牌"等香烟盒上,有古今名人字画,还有飞禽走兽。于是,他就在这些包茶叶纸和烟盒背面上学着画画。他发现父亲床头上有本《典石斋画谱》,父亲不看时,他也翻着看看。画谱上有古代名人、八仙、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他也学着画画。父亲画得好,活做得好,求他做活的也多。他看出门道来了,要想琢得一手好玉,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会画图样;二是活要做得巧妙精细,做什么像什么,别人不敢想的,自己敢想、敢画,别人做不出的,自己能做,而且做得巧,做得妙,做得怪气,独具一格,才能成为一个高明的玉器艺人。这样,一颗磨玉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灵里萌发出来。王恩忠作为玉器业?quot;过来人",深知玉器行业的苦衷。有这么几句话:"上辈子打爹骂娘,下辈子罚干玉行;夏天里烂手,冬天里锅凉。"因此王恩忠希望儿子即使不能读书做官,也要去识字经商,绝不可再走自己的旧路。王树森9岁时,父亲让他去上学,每天给他3个大铜子吃早点。下午放学后,他用省下吃早点的钱到崇文门外万年居、青山居等茶馆,去听评书。《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包公案》、《济公传》、《聊斋》等,他听得简直入了迷。这样,他对中国历史和传说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神态,了解很多,对他后来提高琢玉艺术很有好处。王树森到底是命中和玉有缘的人,他既不愿读书,也不愿经商,对于绘画、琢玉、说书却分外有兴趣。加上他性格倔强,天性聪颖,父亲王恩忠百般无奈之下,终于一改初衷,带儿子走上了琢玉的道路。王树森勉勉强强上了4年学。在他13岁那年,父亲便让他上凳做活。第一次,让他做紫晶石的10个大肚子弥勒佛。他上了凳,能画,会使工具,10个大肚儿罗汉,一天就冲出来了。父亲一瞧,乐了。王树森仰头问:"爸,你看这活成吗?quot;父亲憨厚地说:"成,小子能!"那天,父亲正做芙蓉石的花边,做一个一块现大洋。父亲做了两块,也让他做了一块。父亲看他干一天的活比两个小徒工干三天的活还好还多,第二天便把两个小徒工辞退了。王树森从13岁干到14岁,干了一年多,既能画,又能做活。有一天,父亲带来几个谈活的人,说:"小王,你爸给你找点活做,做7个岫玉的小骆驼,一块钱一个。"说罢,把原材料撂下就走了。说来,王树森也真有些奇才。他立刻画了7张图,不仅连夜把活做得了,而且蛋黄色的材料运用得非常巧妙。第二天,他带着图纸和做好的小骆驼到了瑞文斋,先没亮活,只把图样递给掌柜的说:"掌柜的,你看这图样行吗?"掌柜的一看,7个小骆驼中还有个拉骆驼的,忙说:"行,太好了!几天完活?"王树森从提兜里把做好的小骆驼递给掌柜的,说:"已经做得了。"掌柜的拿起小骆驼来笑着不肯撒手了。王树森说:"掌柜的,这小骆驼做一个多少钱?"掌柜的说:"已经和你爸说好了,一块钱一个。""一块钱能做出这样的活来?"王树森眨着眼问,伸手去拿做好的小骆驼。"别介,咱们好说好商量。"掌柜的还是拿着骆驼不放,说:"你要多少钱一个!"王树森得意地说:"五块钱一个?"掌柜的笑着说:"就四块钱一个吧!"说着付给他28块现大洋。王树森拿着28块现大洋回来,每个小骆驼多要了3块钱,满以为父亲会高兴呢!没想到父亲却噘着嘴火了。原来掌柜的已经向父亲说了。父亲是个老实规矩的手艺人,当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气之下恨恨地说:"你这孩子真怪,你逞能,你行!你做主吧,以后的事情我不管了!"从此,王树森14岁时便挑起了做活和全家人生活的两副担子,他越来越感觉到了担子的重量,但他心里明白:只要手艺好,就有活做,就有饭吃。从而悟出了"艺不压身"的道理,他拼命地钻研琢玉技艺。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古玩、玉器商店和市场,从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汲取琢玉的艺术营养。
王树森15岁时,父亲应了一家银行经理做翡翠卧像马,原材料是清朝官吏礼帽上的翎子管。父亲拿回来料交给王树森说:"谁做,你合计吧!怎么做,银行经理要见做活的人,亲自谈一谈。"王树森请师兄弟们做,没人敢应,只好自己去了。银行经理要求:形状像休息的马,能当镇尺用,又能当笔架使。王树森领了意图回来,没直接回家。他跑到崇文门外拴马的地方,去观察马的卧像。低头、弯腰、闭眼的马都不美,回头马的卧像最理想。他回去量了量材料,还有余料。于是,他做了一个很美的回头卧像马,还做了一对环子吊扁豆的耳环。活做得那个好,可以说没治了。可是,父亲回来一看生气了,冷不防给了他一个耳光说:"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怪?"是的,王树森确实有点"怪",怪就怪在他胆大心细,敢于别出心裁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当王树森把做好的卧像马交给银行经理时,经理非常满意,一再夸他心灵手巧,请他向他父亲致谢,这才使父亲受到感动。后来,王树森什么活都敢应,什么活都能做。珊瑚、松石、翡翠、玛瑙,用料用色都很讲究。天津有个外国人,慕名而来请他在烟壶上做几件不重样儿的小佛爷,他也全能做下来。戒指、镯子、耳环、项链、西服卡子、浮雕八仙、戏出人物,他都能做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王树森13岁"上凳"练活,不到20岁,就在崇文门外一带众多琢玉行业中崭露头角。他创作的"文殊菩萨"、"洗象图"等作品,为行家们珍藏之物。他前期活计的主要特点是形象生动,刀法精卓,一招一式,皆有生活作依据。在他晚年授徒讲到象的特征表现时,曾草就一图,特征准确、角度抓得很妙。此图后被有心的学生悄悄收了起来。王树森所以取得成就,主要是因他"心高"。他曾说:"举凡万事万物,只可我不用,不可我不会。"于是,他舍得出汗,舍得下力,一味执著追求。每日晨起,他便上市,去玉器交易所观察各样的玉器。有时,他一天要走几十里路。他虚心好学,广泛涉猎,不但从本行业的玉器作品中取长补短,而且借鉴民间各类雕塑品的手艺。旧北京的大街上有许多牌楼,如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牌楼和前门五牌楼等,都有雕刻作品;古玩铺中的牙雕、木雕、瓷塑,隆福寺、蟠桃宫各大庙宇中雕梁画柱,都是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他细心观摩雕刻的手法、设计的技巧、摆布的方位。庙寺中供奉的菩萨、神佛,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各式各样塑造的神像,从姿势到面貌轮廓,他都细心端详,牢记在心,回到家里抽空默画在纸上。他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以众生为师"。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王树森的设计更加丰富,用料更加巧妙,琢工更加精美。"回娘家"、"红绸舞"、"渔翁"、"驯虎罗汉"、"达摩"、"济公"、"五子戏钟馗"、"八仙过海"、"迎春飞燕"、"观音普度"等等,层出不穷。其中,观音普度,堪称妙品。观音慈眉善目,乘巨龙从大海中跃出,飞向天空,遨游世界,普度众生;善才童子侍奉左右,巨龙昂首挺胸,脚蹬水花,雄健有力。作品构图新颖,造型生动、自然,做工细腻,是王树森的佳作之一。王树森技艺全面,尤以花卉、人物见长。他琢玉几十年,未制造过重样作品。他的作品擅长于"小中藏大"、"薄中显厚"、"平而反鼓"(有立体感)。1973年,王树森的琢玉艺术再展宏图,不断攀登新高峰。在众多的作品中,玛瑙"五鹅"是他俏色产品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难能可贵之处,妙在利用了玛瑙的天然颜色,巧妙地设计制作了这一作品。利用原料的瓷白色,设计为鹅身,红色设计为鹅头上的红顶,几粒黑点设计为鹅的眼睛,一片杂色设计为五鹅争食的食盘。人们看着这一玛瑙五鹅,像是工笔画的,又好似用瓷烧出来的。5只鹅既形似,又神似,使人越看越出神。这一新颖的设计构图,是俏色运用绝妙的范例,是玛瑙俏色产品中难得的绝品,堪称当今的稀世之宝。
1976年设计制作的"高翠龙凤福寿玉佩"在1978年香港举办的"中国工艺品首饰展卖会"上以180万元人民币售出,作品之精、售价之高,轰动了港、澳和全国的工艺美术界。王树森以高级翡翠设计、制作的"五福同喜",利用三角形原材料,主体开一圆光,两面设计为天女散花和月里嫦娥的浮雕,人物动态优美,构图丰满大方。两边角设计为一对相呼应的镂空雕凤凰环绕仙女翩翩起舞,和玉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底部一个角是牡丹含苞待放的花蕾,十分精美。1981年此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首届百花奖珍品,获得了"金杯奖"。该作品完成后,他的体重由90公斤下降为66公斤,老花镜深度加高到800度。1982~1989年期间他还参与了国家"四件珍宝"?"含香聚瑞"熏、"群芳揽胜"花篮、"岱岳奇观"山子、"四海腾欢"插屏的制作。他的杰作还有水胆玛瑙"群山巨瀑"。
1972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时,参观的人们围着一块有水的石头看起来不走了。大家都觉得奇特,怎么石头里还能长出水来?其实,那石头是块玛瑙玉,那石头里的水叫水胆,统称"玛瑙水胆"。在玛瑙水胆底座上刻有"群山发瀑"四个字,便是这件艺术珍品的名称。当时,玛瑙水胆的原材料,来自东北。材料运交北京玉器厂后,请一些师傅们琢这玉,谁都不敢应承。后来把这活交给琢玉老艺人王树森,他看看材料,想了想,答应了下来。王树森接活后,绞尽脑汁想了一夜,画了七八张图,从中选了一张最好的进行设计,大约用了一年光景精琢细磨,才完成?quot;群山发瀑"这一玛瑙水胆的创作。其艺术高明之处在哪里?人们越看越觉得高超:它的外形像中国地图,整个山像东方巨人,山顶上云雾缭绕,气势磅礴;山泉从巨人的口中奔腾而出,一泻千里;山上、山下有小鹿、群鹿;前山有树有水,画面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外界人士评论:实是难得的奇石宝玉,即使有此宝玉,也难以琢出如此绝妙的画面来。在香港展出时,还特派武装警察守护。有一外国国王给价几百万元,想买此物,经打电话请示当时住院的周恩来总理,答复:此系国宝,由国家收藏,多少钱也不卖。这样?quot;群山发瀑"便成了我国的传世之宝了。
王树森30岁即与当年玉器名家潘秉衡、刘德瀛、何荣三位齐名,被誉为北京玉器"四大怪杰"之一。1953年他参加北京市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1955年被市合作总社授予"老艺人"称号。1956年第一玉器社并入北京玉器厂,王树森于1958年任该厂技术顾问。20世纪60年代后是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1979年,中国轻工业部授予他"工艺美术家"称号,同年被选为全国劳模。1986年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授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王树森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至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崇文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6月8日病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05: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德瀛:

河北霸县人,精于玉器花卉。他在工艺上综合了立体圆琢、深浅浮琢和镂空琢的技艺,工艺性特别强。他的作品在行业里,"既耍手艺,又见工夫",赞许颇丰。作品风格是细腻中见清秀,蓬勃有朝气,娇翠欲滴,在玲珑中藏匿纤巧,内涵丰富多彩,婀娜多姿。他擅长珊瑚花卉,将生活中花卉的真实美与艺术的形式美结合,作品颇添异彩。在多枝的珊瑚上,花叶穿枝过梗,翻转折叠,生动喜人。在工艺技巧上,刘德瀛擅长使用钻铊,小勾铊,手法活泛。起花落叶,起叶落梗,花、叶、梗三层一气呵成。使作品形式上完整,艺术上气韵贯通,获得"玲珑剔透"的美誉。

何荣:

清末民初北玉名师夏文忠的高足。何荣从艺在柜上随师傅学人物及佛像设计,画活。他的神佛造像,大多使用白玉和青金材料,使用珊瑚材料也是他的擅长。艺人在神佛创作上,强调清、静、神。他认为:佛是人的化身,因而形体姿态的变化离不开人体的基本结构。仙、佛形体的变化,多表现在头脸的变化上。比如:天庭饱满,双耳垂肩,双目入定等等。此外,观音菩萨讲究是女身男相,丰满中不求婀娜。刻画神佛性格,应当注重悲天悯人,驱邪降善等多方面。各司其职的神佛,要各具特点,不能千篇一律。何荣遗世作品不多,大部分已经销往海外。影响力较大的有珊瑚"飞?quot;、"十三妹"及与潘秉衡合作的俏色翡翠"火焰驹"。

铁宝亭:

近代我国珠宝玉器商品最大的经营者,有"翡翠大王"及"铁百万"之称号,虽不设工厂,却购买高级翠、玉加工,制作摆件。他既是珠宝玉器的经营者,也是珍宝文物的收藏家,一些知名的官僚政客、外国商社都与他有业务上的往来。

刘启珍:(1880~1956)

字宝臣,回族,北京人。出生于牛街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其父以牛羊肉行记账为业。13岁跟一位在清廷内务府造办处做过玉工的刘姓艺人(人称"兽面刘")学徒。出宫后的艺人为生计所累,每况愈下。冬日,带领少年刘启珍去护城河拉冰,运抵冰窖厂,以此换取铜子儿。少年刘启珍受师傅熏陶和传授,重视工艺,崇敬民间的能工巧匠,轻视商业经营,出师后,独立来料加工、设计制作。刘的基本功扎实,活计考究。穆斯林是避讳把动物上图案的,所以刘启珍的设计没有动物图案的浮雕出现,不做"兽面儿"。他擅长制作器皿,素活及平面浮雕。对练子活的设计尤为出色,在一块凹凸不平、带有"绺纹"(玉料瑕疵之一)的原料上,经过精湛的设计,曲折盘转地避开"绺纹",做出带有数条练子的瓶、卣等器皿素活。大型熏、垒、炉为其特长之一。在指导生产过程中,他经常自己雕塑胶泥模型置于制作者面前,用以技工,学徒提高技术。长期为玉商巨贾铁宝亭,沙云五,常星垣,高济川承做高精尖原料大型摆件。现存颐和园中用"三十二万翡翠"所磨制的大型插屏,北海团城展出的"碧玉大垒",翡翠大瓶一对(有署名);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碧玉大垒"皆为刘启珍设计和指导而制成的。曾在北京玉器厂设计高白羊脂玉提梁卣一对,用料之绝,使用方法之妙,获得领导和业内同仁的赞叹。在制作大型花熏等时,设计者发明创造出编成铁丝花篮保活法(可惜此技术已失传)。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启珍设计和指导完成的掐羌大瓶作为国家礼品,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送给埃及总统纳塞尔,上有阿拉伯文,由高级技工张潭上字。北京玉器厂建厂后,刘启珍为该厂第一任技术顾问。

高济川:(1882~1963)

回族,北京通州人。1909年受其师李庆林之命,派往新疆了解白玉矿山情况及采购白玉,同行者有玉商常星垣,当时交通不便,只能骑马而行,沿途按驿站换马,数月始抵新疆,二人为北京人赴新疆购玉开拓者。高济川是清末卓越的相玉家和设计师。昔日,上海翠商马某有高翠一块,欲制炉一件,但是在此原料上,取出炉盖的办法没有解决,托人带翠料来京,请高济川设计,得到与要求的体积同样大小的炉盖,并多解出手镯数只。某户有白子儿玉一块,约5公斤,邀请众商户欲售,高济川至,已有二三十人看料出价,因玉料半端满布白石,难决断。高仅从缝隙中瞥见,即以适当价格买进,后分解出练瓶,练卣各一件。上海一商人,在京住所有高白子玉一块,约25公斤,外表极佳,误为羊脂白玉,高济川未购,后高价出售,铡开一看,内部布满瑕疵,正被言中。此二例,一外表佳而不洁;二外表洁而不佳。说明相玉水平高超。高济川曾任北京市玉器厂技术顾问。

李耀:

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人,字汉臣,北京通州人。当年在"义珍荣"玉器作坊从艺。义珍荣玉作,为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最大的玉石加工作坊,最初在前门羊肉胡同,几经迁移,1940年,于和平门新华街路西结束经营。李耀设计能力高超,制作品种齐全,尤其擅长花卉。主要为上海玉商马公甫和刘宝根、北京玉商"三义兴"沙云五、"富德润"常星垣等加工。近代最大的翡翠件"宝塔,牌坊和一对灯"耗料500公斤,每日用技工40人,昼夜轮流磨制四年多。塔身共7层,高近2米,四面设制白玉栏杆、丹陛石级、一对门狮、三层云台、立柱宫廷灯等,六条练环连结六面塔脊和塔顶。产品玲珑庄重,现存美国一博物馆。

夏长馨:(1912~1989)

当代琢玉艺术家。别名:兰奇,河北省武清县人。13岁在北京前门"玉成祥"玉器店学徒,喜绘画,从师李耀(汉臣)学艺,20岁左右技艺大有提高。1937年,行业萧条,他因生活所迫拉过人力车,卖过切糕和青菜,拴过笼屉。行业复苏后又给"玉成祥"做加工,直到解放初期。1953年参加玉器生产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和产品设计。1956年被评为老艺人,1957年被聘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出席北京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自北京市第三届人大代表会议起,历次当选市人大代表。他还被聘为中国美协会员。夏长馨擅长平素产品的花纹设计,对各种玉器图案,兽头,深浅浮雕设计得当,为玉器平素产品的水平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艺人喜选定龙的题材,无论器皿的顶盖,周身,两耳,底座,平面花,深浅浮雕,经常以龙为题材。造型雄伟,气魄大,变化多。他的螭虎、夔龙、草龙、怪兽、兽头、花头,纹样各有特点:他的螭虎身短,四肢有力,飞翅火焰,云头作饰,突出了螭虎的劲头,动态。夔凤有腿有身,丰富了造型。他的景物、人物、怪兽开光,非常注意情节和布局,使作品赋予各种寓意。他认为:作品求丰满,求变化,求传神,应当简繁相宜,纹样在产品的位置决定了它的简繁。繁简要从效果出发,不能以自己爱好出发,因为平面活有它的局限性,不了解它的变化规律,很难设计出好产品。主要作品有:"白玉东方巨龙熏"、"碧玉垒"、"碧玉灯"、"金银错玉酒具"、"嵌宝石白玉盘"、"青玉麻地瓶"、"白玉四管炉"、"翡翠?炉"、"白玉人物薄胎瓶"、"白玉提梁卣"、"翡翠方炉"、"青玉番作高腿熏"、"碧玉地球熏"、"白玉观音瓶"、"青金背壶瓶"、"孔雀石花熏"、"青金蟾纹壶"、"青金壶式瓶"、"松石圆肚瓶"、"青金鲤鱼瓶"、"白玉仿旧鸡樽"等。

张云和:

祖籍河北易县,以擅长制作玉鸟禽而得名,人称"鸟张"。早在1940年前后,首先在港澳地区享有盛誉。年轻时,始创圆雕立体鸟,并以"活鸟"而著称,1931年开始在北京玉器行学徒,1937年,自己独立琢玉,并学习绘画与设计。着手研究玉鸟的制作技艺。由于他刻苦学习,1945年后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张云和创作的作品,整体形象好,相互呼应,传神,做工讲究。最为擅长的是岫玉巧色鸟。尤其喜爱制作"对活"("对活"就是左右对称、形体动作、色彩完全相同的两件产品)。"对活"在玉器行业中是一种高难的技艺。"鸟张"的鸟,独到之处就是鸟儿活,也就是说,他在追求艺术真实的同时,特别注重鸟的生活真实。玉鸟张嘴弓舌似鸣叫,用以表现鸟鸣的最典型,也就是最美的瞬间的动态;透爪则最有力度地表现鸟儿在栖息时的最佳动态,使之动中有静,动静相生。抓住了鸟儿飞、鸣、食、宿的典型特征。看到张云和的鸟,给人一个水灵、美丽、舒展的深刻印象。张云和1954年参加手工业合作社。是玉器一社的技术骨干。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和物资,更需资金,当时,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香港和澳门成为中国的一个通往世界各地经济交往的窗口。香港、澳门地区的珠宝玉器界,鉴于张云和的艺术成就,喜爱买他的作品,邀请"鸟张"迁居香港。张云和不想离开北京,他愿意为新中国多做贡献。凭借他早在1940年就创下的名气,他的产品大受欢迎。张云和赢得了国家给予的荣誉。张云和积极为国家培养很多琢玉的艺术人材。他给哈尔滨、沈阳、长春、岫岩、河南、上海、扬州等地艺徒授课,言传身教。1955年张云和被授予"老艺人"称号,作为北京市代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6年后曾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前门区政协委员(数届),崇文区政协委员。1957年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并受聘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到玉器厂工作。1976年退休。1990年病逝。张云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碧玉"雏鸡"、岫玉"黄腹鸟"、翠"鹭鸶卧莲"、翠"鹦鹉挂屏"、岫玉"东方红"、岫玉"孔雀"、岫玉"桃洗"、岫玉"瓜盒"、翠"松鹤延年"、碧玉"凤凰牡丹"、碧玉座"白玉麻雀"、碧玉"荷花翠鸟"等。许多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受到好评,其中碧玉"雏鸡"已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王仲元:

北京人,别名:王兴魁,出生于玉器世家,其父曾开"文记玉作坊",1920年歇业。1926年迁居前门廊房三条后,王仲元随从父、兄在家中磨玉。1932年先后在陈文忠和相文绪两家玉作坊当伙计。主要给"富华山房","玉成祥"两玉商加工玉件。并经常去"义珍荣玉局",得李耀老艺人传授。24岁时,在家设玉作坊。承揽"绪珍斋"沙坤的翡翠成对链瓶、碧玉"二龙戏珠"后得到玉商们的重视,好玉料及好作品不断设计制作出来。王仲元认为,"一件好作品,首先料好;其次,是造型有章法,题材内容新颖别致,并能独出心裁,与众不同,才是自己的创作"。解放后,他的佳作不胜枚举,如:花卉人物瓶"一鸣惊人(骑)"、插花瓶"玉堂富贵"、松石"闹天宫"、松石花卉瓶"西厢记"、松石花卉瓶"美酒黄菊蟹正肥"、北京市工美公司收藏的"翡翠?三秋瓶"、青金刀马人物瓶、珊瑚执壶、识宝四件(两件"龙盘",一件"葵花洗子",一件"庐山?仙人洞")、碧玉瓶"武松打虎"、大翠瓶"群仙祝寿"、俏色玛瑙"桃花扇"和"喜上眉梢",荣获金杯奖的珍品"翡翠?田园声色"、1977年的"四蟹盘"、纪念抗日战争45周年的"卢沟晓月"。1982年底,他作为"四件国宝"的技艺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王仲元30多年设计制作数千件作品,精华数百件。王仲元1991年退休,1994年1月6日病逝,享年81岁。

高祥:

生于1918年,198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专业技术人员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当今惟一在世的老一代琢玉艺术大家,现在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主要作品:翡翠"三秋瓶"、珊瑚"花卉瓶"、珊瑚"四君子瓶"、玛瑙"插花瓶"、翡翠"挂练花篮"、翡翠"秋景瓶"、翡翠"花卉瓶"等。他带徒弟,教诲学员,传授技能,技巧毫不保留,无私无悔。他与人为善,用人尽其才,用料尽善尽美,用玉尽典故,用技巧尽出绝处逢生,妙趣横生,尽神来之笔,章法合理。杨世昌、姚淑英、李睿等名家、名师、名匠也都从技艺上得到了他的点拨。他在琢玉的几十年中,真正做到了?quot;清馨花草劲头足,硕果累累满枝头,挺拔飘逸风格异,高雅祥和是追求。"

李博生:

笔名"岑源",号"敬石人"、"蒸笼居士"。1941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祖籍河北束鹿县。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七中。1958年到北京玉器厂工作。先后从师于玉器行业"四大怪杰"中的何荣、王树森二位艺术家学艺。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八届代表。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中国宝玉石》杂志编委,中国雕塑研究会理事。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玉器厂特级顾问,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李博生的作品以人物见长。构想奇妙,刻意求新,立意深刻,取材广泛,雕琢细腻。作品既能体现古典风韵,又蕴涵新观念的清爽风貌。他思谋超凡脱俗,具有前瞻性,作品节奏明快,不拘一格,种种作品品味、取材、寓意可表明是北京玉雕的导向。作品小中见大、大中现精。中外玉器行业有识之士,以得其亲手制作的物品而欣悦。李博生作品标记为倒置葫芦。他的作品珊瑚"赵飞燕"(一名"燕舞"、"鼓上舞")一举打破中国玉雕停步不前的沉闷气氛。1977年,李博生的作品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在全国工艺美术界、甚至文化艺术各界引起不小的震撼,预示着中国玉雕的初春。珊瑚"赵飞燕"高35厘米左右,用上乘红珊瑚雕琢而成。是件精美的工艺品。它表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家赵飞燕正以优美的舞姿、轻盈的节奏在碧玉做的宫廷鼓上翩翩起舞。这件作品艺术风格特别鲜明,处理手法绝妙。在原料使用上,采用根部向上、枝梢向下的玉雕独特语汇,刻画了可在"莲上舞"、"掌上舞"、"鼓上舞"的身轻如燕的舞功,艺术感染力极强,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松石"戏咪"、白玉"严子陵"、珊瑚"惊艳"、岫玉"赶摆路上"、"伽曲"、翡翠"山茶花碗"、玛瑙"渔舟畅想"、玛瑙"恨福来迟"、"拉萨之春"、青金"钟馗-福在眼前"、翡翠"五福捧寿"和"风尘二侠"、孔雀石"簪花仕女"、玛瑙水胆"一曲霓裳"、俏色玛瑙"无量寿佛"、水胆玛瑙"夜游赤壁"、白玉"十字架上的耶稣"、玛瑙木变石"玉拳套"、白玉碧玉木变石"神意"、俏色玛瑙"莫道前途无知己"、松石"人之初"、俏色玛瑙"梦"和"根"、珊瑚碧玉"礼佛图"、珊瑚"欲望"。


蔚长海:

汉族,河北定兴人。1941年生,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蔚长海1956年(15岁)参加北京第三玉器生产合作社,从师于以"怪兽"著称、技艺全面、能制作能设计的高级技工李焕亭老师。在学艺期间,由于蔚长海的勤勉、坚韧、聪明能干,得到了著名老艺人许茂林的器重。在两位老艺人的指导下,蔚长海制作了白玉大花熏的"花熏头",翡翠炉的"盖头"和"狮子盖",青金"兽樽",孔雀石"螭虎瓶"等多件高档作品。时值20岁,技艺已经达到一个高级技工的水平。1962年他参加了"继承流派技艺重点人员培训班",学习了玉器作品的诸多名家风格、流派。同时进修了美术理论和技法。其后,他担当一个小组的设计工作,进而开始了玉器创作生涯。1983年以后,他担当了"国宝"翡翠的设计任务。同时,还负责平素车间的器皿产品,质量检验把关和车间的生产指导工作。是玉器厂不可多得的技术兼管理人才。"孔雀龙瓶","小八怪花插"两件作品,从选材开始,直到水凳得活,全部是他自己创作设计并独立完成。白玉花熏的开光图案,"四灵"的开光浮雕,是他参加全国工美展的参评作品,此外,还有"翡翠花熏",人物开光的"白玉对瓶","青玉亭子炉"、人物开光"翠对瓶"。蔚长海的作品有四点特色:①用料严谨,小料大做,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优点、特点。②做工精细,富丽堂皇,依照原料的色泽、质地、题材和内容的需要,施展才华、技艺。作品大都采用了复杂的寓意,系列化的装饰图案,使形式美与纹样美相辅相成。③浑然一体、厚意古朴。造型纹样稳重大方。圆雕柔和,力求整体的稳重和谐,避免了局部的精细、纤巧而影响或者破坏整体的稳重与和谐。④简练、典雅的格调。题材多样、造型丰富。蔚长海的成功作品不仅多,而且有创新。"珊瑚龙瓶"、"青玉薄胎番作"、"白玉薄胎龙洗"、"白玉鼎"、"水晶提梁内画瓶"、"白玉象鼎三件"以及"青玉薄胎系列产品"都是创新产品。他还坚持老活做精细,新活做好工。"青玉花觚"、"碧玉宫灯"、"白玉提梁卣"用料、造型、图案、做工,无不精细。被定为特级品的"白玉罗汉薰"的柔和线条,突出表现了材质的温润美,开光采用行云流水描的手法为好工。"玛瑙瓶尊连件"用一薄片玛瑙,3厘米厚,充分利用了美丽的自然花纹,刻意突出了造型轮廓,强调影像效果。作品"紫气东来龙瓶"、"飞天瓶"、"水胆玛瑙育珠"是蔚长海研究人物、花卉、盆景、首饰的成果。他爱看书、爱摄影、爱戏剧,努力学习绘画技巧,通过各门类艺术,启迪智慧,从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蔚长海将TQC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于生产。他制作"青玉薄胎大?quot;和国宝-"含香聚瑞炉熏",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小组活动有声有色,曾获厂、总公司、中国轻工部的TQC成果奖。蔚长海的制作有灵感,一块玉料,横竖有绺,又有夹石,经开料车间去掉不断绺后,已经成为六块大小不一的小料。因料太小,大家认定做器皿产品已不合适。经蔚长海相料后,构思一套酒具。一有民族特色,二造型别开生面,尤其是一经轧丝、嵌入宝石之后,清馨高雅,一堂富贵,获创作设计二等奖。蔚长海主要作品有:翡翠"百环花觚"、白玉"提梁练瓶"、"白玉盘"、水晶"提梁练瓶"、青玉"薄胎番作炉"(后四件获全国玉雕行业优秀产品评比总分第二名)、白?quot;罗汉熏"(获中国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白玉"轧丝酒具杯"(获中国轻工部百花奖创作二等奖)、国宝翡翠"九龙献瑞熏"(后正名为"含香聚瑞"花熏,获国务院嘉奖、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金杯奖)。


杨世昌:

1939年出生于北京,18岁学玉雕花卉,从师"北玉四杰"之一的老艺人刘德瀛和玉雕大师王仲元、高祥。
他在玉器行业从事创作设计工作40余年,积攒了丰富的玉器花卉方面的资料,积累了玉器花卉琢制经验。在玉雕工艺上,具体指导制作出的珍品、精品、佳作无计其数。是北玉老艺人的高足、当今的玉雕花卉名师。他博采众人之长,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线条简约,形态飘逸的艺术风格。1986年是北京工艺美术业的红火时期。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结果揭晓,杨大师的代表作珊瑚"梅兰竹菊"授评为最高奖--珍品金杯奖。王仲元老艺人说过:"对梅花作品,几年来我体会到,最关键问题是对梅树的老木新枝的处理是否得当,处理得好将增加美感,处理不好则将毫无欣赏价值?quot;杨世昌这一珊瑚作品,根据料形,设计成挺拔、高挑、敞口、长脖、端肩样式的"梅瓶",汲取了玉雕老前辈高祥大师珊瑚花卉,特别是竹节瓶、三花瓶的精华,秀丽古雅。与此同时,继承了王仲元玉雕老艺人的珊瑚花卉的飘洒清爽,二位老前辈的精彩之处,被杨世昌大师展示得天衣无缝。梅兰竹菊"四君子"既是对大自然风光的写照,也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的玉雕之一。翡翠"白菜",尺寸为28厘米×8厘米×8厘米,绿艳极佳,设计巧妙,布局安排错落有致,叶子翻转折叠自然,主视角呈现高翠最亮丽的绿色,给人以清新、水灵、活泼,出水欲滴之感。同时用一条嫩绿的黄瓜相互依存,衬托黄瓜头尾的"艳","鲜"--"水头足",再以绿叶萝卜为衬托,突出表现了材质美。难怪第一次出国参展(雅加达),即被有识之士、商贾巨头所收藏。


郭石林:

1944年10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同年8月分配在北京市玉器厂,从事玉雕创作设计工作。1982年12月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88年9月被评为特级工艺美术师。同年,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授予其三级大师称号。1989年8月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的审评中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从师以人物见长的方寿金师傅。1963年调到车间新产品组工作,从师玉雕一代宗师王树森老艺人,以后开始自画自作。1974年至1976年在厂职工大学任教师。
郭大师为了国宝插屏,倾注了6年心血。1983年参制国宝翡翠"86工?quot;,主要创作设计4件国宝之一的"四海腾欢"大型云龙浮雕插屏的工作。1991年在深圳的外商留港处工作。现在北京玉器厂中外合资溯源玉石加工有限公司,从事创作设计工作。
他的现代人物作品有:岫玉"摘苹果"、玛瑙"傣族姑娘"、"绣花姑娘"、"新疆舞"、京白玉"白毛女"、白玉"毛主席坐像"。1977~1983年设计创作了松石"吕布戏貂婵",获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二等奖,珊瑚"宝莲灯"荣获1980年全国玉雕行业河南焦作会议优秀产品质量鉴定会玉雕单项人物品种评比第一名。翡翠"四海腾欢"插屏等4件国宝于1989年完工。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990年得到国务院嘉奖,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全国五一劳动集体奖。主要作品还有:翡翠"桐荫鹦戏"和"惜春"、高翠"物华天宝"、翡翠"卧观音"、白玉"观音像"、俏色玛瑙"坐像观音"和"蚌仙"、玛瑙双胆"风尘三侠"、翡翠"戏蟾"、翡翠"有龙则灵"、翡翠"二龙戏珠"。
他工作38年来,集各家之长,走创新之路,作品有自己的特色。人物刻画逼真、传神。如1984年他自己设计并且制作的"松石吕布戏貂婵",作品细致地刻画人物,给人以美感。吕布的威武,貂婵的娇媚,刚与柔的强烈对比,粗犷的外形与深邃的内涵,复杂化的情感交流和眉目传情,细致地流露在作品中。白玉"观音造像"头脸端庄、体态丰腴、安详自在,给人以肃然起敬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大型云龙插屏,是4件国宝中料最小的一块。厚8.8厘米,料高70厘米,方案定为插屏。将料切割成4块2厘米多点的片,组成一大型插屏。首先,要求设计者在四片料的排列上显现纹理、色泽的合理利用。大师根据材料色泽纹理基本相通,呈现出如丛山叠翠、浮云环绕、绿白相间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酝酿,提出设计龙的方案,经领导小组同意,大师开始了创作设计工作。他翻阅了很多资料,从汉代的龙到清代的龙。从故宫的九龙壁到北海的九龙壁,写生了众多的范画。在龙的刻画上去粗取精,取汉唐之刚劲有力,明清之华贵雍容。把龙的形象处理在最佳形态。龙的形态确定之后,就是龙的布局。利用原材料白绿的质地进行研究俏色运用。他使用了深浅浮雕,直线,曲线,弧线交叉滚动。圆外有方,有聚有散,有远有近。真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云随龙卷,云转龙腾,水天一色,涛光万顷,云龙九现。把万物之灵,横行宇宙,变幻无穷的庞然大物的雄劲气势尽收于翠屏之中。"四海欢腾"大型插屏被列为珍品由国家收藏。


宋世义:

1942年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60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工艺雕塑专业。1964年毕业。同年被分配到北京市玉器厂从事玉雕生产和创作设计工作。1980年之后,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进修,后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高研班进修。从事玉雕业已36年之久。谈起玉雕创作经历时,他说:"回忆起这漫长岁月,我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终身奋斗不息的事业,才能够有所追求,(艺术上)有所突破,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令人欣慰,同时,又处于永不满足的境界。"宋世义设计指导制成的佳品不胜枚举。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探索追求。设计制作的珊瑚佳作"富贵图",是珊瑚材料使用方法,设计运筹,画稿设计图,及珊瑚人物精雕细琢的一个范品。主从的安排,使观音和童子相互呼应。天空祥云飞凤,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祥和与高大。材料中下方左枝横杈(一般人们都认为很不好处理),效果很好,丹顶鹤既有远处高飞的,也有近处翱翔的,所见线条无不圆润,柔和顺畅。动态刻画准确无误,生动有神。作品整体形象好。尤其擅用俏丽多彩的玛瑙,珍奇昂贵的珊瑚,画稿极佳,构思严谨,章法合理,划活细腻准确,作品"有梅派青衣之味道"。他先后从师钱镐、刘文衡,王永海、王树森,深下苦功,在李博生、陈长海、王德龄的活前揣度,临摹潘秉衡、王树森、宿融的画稿,博采众长,寻求探索画稿与玉器画,玉器划活的实用关系,探究玉器专业化创作作品的影响以及渗透作用的导向问题,传统工艺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对于国民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必需再认识的诸多问题。宋世义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工艺美术工作者,一个磨玉的技术人员。不喜欢"艺术家"、"大师"的头衔,甚至于反感。呼吁业内同仁,先积极出东西,多创作作品。他喜好文学,绘画,爱好戏剧,对"梅派青衣"情有独钟并将其融于琢玉技术之中。"时代不同了,磨玉人也需要提高素质。""如果你八面玲珑,干不了这一行?quot;自始至终的敬业精神,自我奉献,牺牲个人的幸福和金钱,全身心地投入在事业上,是宋世义的经验总结。他的代表作品是"版纳月",三角构图,恬静优美;"京剧脸谱"俏丽、新颖;"史湘云"人物传神,有故事情节。1978年,1988年全国行业评比中松石"黄道婆",玛瑙"梦蝶"、"仙姿"获总分第一。1984年,1985年,1988年,1989年五年在全国工美百花奖评比中有7件作品获奖。其中玛瑙"敦煌掠影"、"五彩神仙鱼"、"吉卜赛舞"等得奖。1992年的玛瑙俏色"丝绸古道"古朴大气、色调神奇、线条富有韵味、节奏感强、颇具大漠风采,"长生殿"故事生动、戏剧趣味浓厚、人物传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quot;梅韵"是他作为京城梅派"名票友"的自得其乐的写照,如若不是戏迷、如果不是玉雕大师的话,绝不会制作出如此的玛瑙俏色佳作。大型项目翡翠"五台山"、"普陀山"和"八十七神仙卷"获得北京市珍品奖。1991年,被评为轻工部劳动模范,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旅游报》曾多次介绍其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1993年和1994年,宋世义先后被收录在《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

张志平:

生于1942年5月,江苏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学雕刻专业三年,成绩优良,有绘画专长,获得三好学生奖。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玉雕研究室,随潘秉衡学艺。研究创新,雕塑雷锋、江姐等人物形象。1969年,为新疆军区制作毛主席像两件。1969年研究所解散,张志平在北京市玉器厂二车间学习装饰品种,担任花片设计,研究制作插牌子品种的设计。1978年至1984年在玉器厂外加工科任设计与检验员。此间,与首饰公司合作,设计百余种动物、人物新品种,获得大批订单。1984年8月任北京双龙玉器厂(市玉器总厂附属厂)技术副厂长。1984年10月参加国宝工程,担当"岱岳奇观"主设计兼制作。历经七年多时间。经与有关同志合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圆满完成任务。经过国家鉴定、验收,定为珍品、国宝,获金杯奖。1990年张志平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先进班组奖。1989年,创作玛瑙俏色"乌鸦与狐狸",获厂新产品创作奖,玛瑙俏色"时装梦"获公司级新产品创作奖。1990年继"岱岳奇观"之后,从事专题研究"翡翠山子"的创作。("山子"品种这一玉雕的薄弱环节,除"文化大革命"中做过一件岫玉"韶山",后来就没有做过)。设计创作"西游记"(翡翠重623公斤)、"贵妃出浴"(翡翠重360公斤)、"西厢记"(翡翠重80公斤)、"群仙祝寿"(翡翠重1500公斤)、"以鹿听经"(翡翠重380公斤)、"普陀观音"(翡翠重310公斤)。

冯道明:

940年8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雄县西河岗村。1958年开始琢玉,1964年玉雕设计,师承50年代杰出玉雕艺人刘文亨,1975~1976年工艺美院进修学习,1981年6月市工美总公司授评工艺美术师,1988年9月市玉器厂授评特级工艺美术师,1989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审评高级专业职称,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中国轻工总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冯道明作品主题清晰,韵味足,节奏美,诗词格调余韵浓,磨玉趣味无穷尽,景致清新,别开生面。作品适于赏析、珍藏,馈赠贵宾、朋友。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尤其喜欢学习研究唐诗宋词。不断地追求探索,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水平。多件作品取材于唐诗。擅长传统人物的创作和制作。注重人物传神和意境。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和神态。用料严谨,工艺精巧且变化多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玉雕专业获奖最多?quot;重量级选手"。
主要代表作有:珊瑚"采芍仕女",1977年创作,1988年获全国玉雕行业评比第一名;玛瑙俏色"望庐山瀑布",1984年创作,1985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玛瑙水胆"怀远",1985年创作,1986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和创作设计一等奖;玛瑙"春望",1987年创作,1989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希望杯创作设计一等奖;松?quot;天仙送子",1988年在全国玉雕行业评比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俏色玛瑙"秦王扫六合",1990年创作,获1991年总公司精品评比优秀奖;俏色玛瑙"新生",1991年创作,入选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日传统工艺品联合展;翡翠大山子"诸仙朝圣",1996年创作,作品重1997公斤,高1997.7厘米,4人创作2年,是翡翠摆件中最大的作品,"诸仙朝圣"4字由赵朴初题字,是一件堪称一绝的稀世珍宝。


王耀堂:

1946年出生在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8年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工作,1995年授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6年授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师。王耀堂从事玉雕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玉雕创作经验。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玉雕技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准确、优美,处理手法新颖、多变。采用圆雕、深浅浮雕、以及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使作品富于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玛瑙俏色产品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代表作品有:玛瑙俏色"海市蜃楼"、"山鬼"、"少司命"、"火焰山"、"霸王别姬"、"杨贵妃"、"东郭先生"、"跨虎归山"、"珍妃"、"圣母"、"雅典娜"等百余件。玉料珊瑚"秋翁遇仙记"、"天官送子";白玉"观音";翡翠"西厢记","观音普度"大瓶等。
王耀堂善集各家之长,成自家之特色。玛瑙"海市蜃楼"构思新颖、立意绝妙、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构图安排得当,做工细腻,形象刻画生动。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体现一个"新"字。采取虚实结合,写实与夸张结合等手法,使形式上、内容上得到统一,产生了绝妙的艺术效果,在玉雕作品中不可多得,是一件绝品佳作。玛瑙"火焰山"巧妙利用玛瑙丰富多彩的天然色,精雕细刻成"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利用明亮的橘黄色琢成孙悟空、奋力挥动芭蕉扇,整个布局紧凑自然,人物动感、神态好,为玉雕精品。玛瑙"山鬼"选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缠丝玛瑙,利用自然表层的奶黄色,制出主体人物,采用浮雕手法,人物造型优美。内层的红色是赤豹和树木。深层的蓝色为底衬。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构图严谨,做工精细,情节感人。翡翠"西厢记"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场景是崔莺莺和红娘在寺庙进香火时与张生相遇,红娘急扶小姐回避,张生见小姐貌美而相随之后,红娘会意的表情、神态,刻画得有声有色。场景有明有暗,充分体现利用原材料的玉雕设计原则。环境处理特别优美,背面为寺门外景,正面是寺院内貌。玉料的深灰色琢成幽静的竹林山石,黄色灰色琢成枝繁叶茂犹如华盖的苍松古树,树下自然成荫,明暗相映,别出心裁,耐人回味,是为艺术精品。翡翠"观音普度大瓶"为高档次翡翠料,质地细润,紫中透绿。端庄、挺拔的大瓶为主体。瓶身正面是圆雕的童子拜观音,素面瓶身如大海茫茫。瓶背面是浮雕韦陀神像,肃穆庄重。瓶身两耳是象首装饰,象上的两面和顶盖是西方三圣坐像。设计突出玉质美,章法合理,构思独特,荣获首届全国玉雕艺术精品评比珍品金杯奖。
王耀堂的主要艺术成就有:1989年玛瑙俏色"海市蜃楼"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珍品金杯奖;1988年俏色玛瑙"火焰山"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俏色玛瑙"东郭先生"获市工美总公司评比一等奖;俏色玛瑙"圣母"获总公司评比二等奖;俏色玛瑙"珍妃"获总公司评比三等奖;翡翠产品"观音普度大瓶"获首届全国精品评比"特精杯"金杯奖;翡翠产品"西厢记"获二等奖;翡翠产品"摘葡萄"、"金童玉女拜观音"获三等奖。他多次受到厂、公司、国家的奖励,报刊杂志、画册、电视、广播也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和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05: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看了后很有感悟,个个人如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0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06: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7: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b29][emb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8: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2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您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1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样的发文方式,知识吸收率不高的哇
建议楼主截短发 多发几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1: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6][em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