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璧
转帖:中华五千年-中华玉器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 (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暖,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瑷"这一名称。早期玉璧
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制作不够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匀,有的表面留有锯痕。其特征是外缘薄,内缘厚,中央孔径较小。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股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戍,极具特色。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战国至两汉,由干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这一时期玉璧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凤格,但在具体的丧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谷纹大玉璧 东周 直径21.5厘米
青玉,浅浮雕排列整齐的谷纹,紧密晶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可能已不在服饰口佩带.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 战国 18X12·7厘米:l9X12·6厘米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共两对,是用一整块玉料划开后分别制成。玉佩纹饰阴刻,玉璧纹样采用压地技法,从谷纹排列来看,它的制作已有画稿,为汉代蒲纹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白玉蚕纹壁 战国 直径7厘米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属礼器。有学者认为璧顶于琮上,孔门相对,以此祭祝天地,以通神灵,而墓葬时用璧垫于背上,亦是此意,有助于亡者的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