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3703|回复: 3

“大汶口文化”高古玉研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2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汶口文化”高古玉研说
古玉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过极大的作用。千百年来,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与玉联系在一起,玉成为衡量和表达美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我们祖先做人的标准。
中国出现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以前,也有资料证实是1万2千多年前。作为我们玉器的三大发源地,藏友们大多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多有了解,但对“大汶口文化”却显为人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很多,流入民间的也不计其数,大家对其特点也基本了解了一些。而“大汶口文化”由于玉器出土量稀少,有关研究资料由少,藏友们大多对其生疏,有人误把“龙山文化”玉器当成“大汶口文化” 玉器来宣传。“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后期的分支。作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三大发原地,按时间先后主要有红山文化、大纹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由北到南的历史发展轨迹,而较成熟的玉石加工技术却是出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玉料来源,主要来自贝加尔湖流域、辽河流域、河南南阳和太湖流域,到了新石器末期新疆地区的玉料也开始出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玉石原料主要来自贝加尔湖流域和辽河流域。“大纹口文化” 出土的玉器,玉石料来源主要来自山东和河南南阳地区(“龙山文化” 玉器,玉石原料开始出现多源化趋势)。“良渚文化”玉石的来源更为广泛,但是,还是以当地产玉料为主,其用料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红山文化、大纹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中、晚期玉器文化的三大发源地,在我国玉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山东是“大纹口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泰山南麓的大纹口村是最早记录这一时期文化发源的地区。“大纹口文化” 距今约有5千多年的历史,比“红山文化”稍晚些。1969年在大纹口村首先发现了这时期的文化遗址,从出土的物品看只有几件较小的玉器踪迹,出土物多为陶、石、骨制品,后期在各地也陆续出土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但是,玉石制品普遍量少较为罕见,大件的玉器几乎没有,这大概与玉石的来源稀少有关。这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器数量上比明显稀少。从已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玉器的刻画风格上可以看到,文饰特点大多以线条简约组合来表现图案特征,绘图不受生活原形的限制,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用写实的手法简单的几笔就能把对象形象的描绘出来。这与“红山文化”多用抽象的动物变体 “C”卷曲造型特征,显得更加传神。从加工技术和纹饰表现手法上看,“大汶口文化”时期要比“良渚文化” 时期早,玉器刻工要简单、纹饰注重写实,人物造型的文饰开始大量出现,这是与“红山文化”最为显著的区别。“龙山文化” 无论从时间和地理位置,都与“大汶口文化”接近,“龙山文化”的玉器雕刻技法要比“大汶口文化” 玉器刻工烦琐,工序较复杂,片形状器开始大量出现,其表现手法注重型,看上去有些呆滞。而“大汶口文化” 玉器加工工艺简单,较原始,型式上则显得较为自然传神。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世传玉器量相对较少,它的代表图形以人面图腾最具有象征性。从山东已发现的(多件人面石器)两件人面型玉器雕刻技法看,刻线较宽、粗糟,玉质差,多石性,切割磨痕迹钢劲有力。带状阴刻线纹、槽宽而浅,底面深浅不一,凹凸不平。器型上的线条雕刻的简单传神、具有生气,几笔便能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从山东滕县文化馆和济南私人收藏的两件人面型玉器的图录看,玉质石性较大,这大概是早期的作品。
去年我在整理主父遗留的古玩藏品时,偶尔发现了一件人面玉坠,让我心里一亮。该玉坠上下两端有对钻而成穿孔,孔经椭圆不规则,呈喇叭型,孔线弯曲不直,孔中部有对钻交接的棱台,孔壁平滑,有不规则的马蹄型钻痕,整体呈现手工搓钻磨痕迹,钻孔手法极为原始,具有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的普遍特征。刻线较宽而短,有明显切磨痕迹,磨痕钢劲有规则,刻线底面深浅不一,凹凸不平,磨痕粗,拐弯处出现出线现象,线槽断面无法判断是“V”型,还是“U” 型,短线条可以看出有砣轮琢玉特征。沁色自然不均匀,呈褐黄色,深入玉质肌理深浅不一。裂隙内受沁色重,呈黑褐色,深入玉器肌理,表面的一块天然裂斑全部被沁呈黑褐色,与其它面沁形成明显色重。刻痕处沁色过度自然,与表面沁色带一致。器型线条表现人面特点简练,生动形象。我根据以上特点,急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感觉它与山东滕县文化馆和济南私人收藏的那两件“大汶口文化”人面型玉器的图录特征基本吻合,但玉质要比那两件好的多。后来我又拜访了一些地方玉器收藏家,他们连仔细观察一下都没有,一致判定是赝品,也不给个说法,着实样我感觉有点……
我认为,现在世面上确实古玉器赝品遍地,但我们不能采取否定一切的观念去判别眼前的高古玉器,那样您这辈子不会得到任何古玉了。这件高古玉器的玉质较好,表面盘玩的光洁温润,又是以传世品项出现,实在让人怀疑。但是,这些所谓的老鉴定家不加仔细观察判别,就下定论,让我不太甘心。就拿这件玉器的沁色来分析:虽然自宋代以来,就有仿古玉(作伪)的现象,再加之近现代作伪者更技高一踌,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打孔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真赝差别的。审视该玉沁根本无法找出人工做旧惯用手法的痕迹,该玉沁深入肌理极深,短期做旧技艺是无法作到的。特别是局部沁色自然过度,作伪者是无法达到如此技艺的。作伪高古玉器大多模仿出土玉器,而经过盘玩的高古玉器,作伪痕迹就会被发觉。在说钻孔技法:孔为对钻而成,中间细两端大,孔型呈不直不圆呈蜂腰型的“象鼻穿”,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现代人是无法用任何工具达到如此逼真的效果的,就是达到了,也是成本远远高出其承受能力的。在看该器整体刻画表现技法:线条简练,形象生动古朴,它与呆般的赝品形成明显的差别。再和滕县文化馆藏的那件早期的“大汶口文化”人面型玉器对照,神韵近似,雕刻特点相同。因此,我个人认为它可能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人面型玉器。
大汶口文化线刻技法有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整体加工技术与“红山文化”玉器较接近,器物刻画手法近似“龙山文化”特征。它的雕刻特点界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刻画手法古朴简练,生动形象。多数专家认为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 时期是否使用砣轮磨玉却没有资料记载。因此,该玉器上出现原始的砣痕,实在让我不知如何定论。而从这三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人面型玉器的加工技法上判别,可以看出早、中、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轨迹。前一件为早期,刻工粗没有章法。第二件为中期,刻工归整略有神韵。这第三件认为为是晚期,已经充分把握住了人面的威严表情。如果我的分析成立,这三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唯一的三件人面型玉器,它们也可以是玉器的形象代表。如果我的分析成立,我的这件玉器可能是现今唯一一件最早的真正意义的“大汶口文化”人面型“玉”器了。
假设作伪分析:
1、        该玉刻痕以现代作伪技术仿制较容易,但刻痕下的沁色必须是在作伪玉体受沁后才能仿刻。根据刻痕深度,加上感觉沁色深度最少深入玉质内2mm左右,这样深度的沁专业作伪者必须耗用5年以上的时间,但必须是整个器体全沁。如果作伪者利用近两年才出现的施蜡法“养玉”作伪后,在用激光“调质”,成本将远远高于该玉件的价值。
2、        打孔作伪。能模仿出新石器时代特征的孔眼,越大越短越容易。向这样只有2.5mm左右,深度在2cm以上的钻孔难度相当大。为了能在显微镜下不露破绽,必须采用原始的钻磨工具和工艺,利用人工需要5、6天以上,效果还不一定理想,在加工过程中还不能出错。因为,作伪后的原料才能钻孔,与刻痕旧迹必须一致,成功几率相当低,一旦失败几年的心力将前功尽弃,特别是蜂腰型的“象鼻穿”最难仿。
3、        器表面光泽作伪。伪器表面处理如果在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不露马脚,必须采用原始工艺,手工研磨器表,然后作旧处理,再经高压“喷化”放可,工序复杂,时间较长,成本太高。
4、        以上作伪的手法可能性不大,因为,作伪没有必要在这么小的玉器上做手脚,无利可途。以上观点只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读者仔细揣摩,希望收藏的专家与我的联系邮箱:liouyu126@sina.com     QQ4559621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02: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04: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2][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