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飾玉是玉器的第一大類,既有玉梳、玉簪、玉玦、玉佩、玉墜等小型裝飾品,也有項鏈、朝珠、組佩等組合掛飾品,既有各種惟妙惟肖的象生的動物玉雕,也有雕刻精美的玉桃、玉葫蘆和玉扁豆等瓜果型玉雕。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以鳥、魚、人等形狀製成自己喜歡的玉佩飾了。還有形似玉環,但有缺口的玉玦,則是最早的玉耳飾。它們形製簡單,但古拙的風格顯示了先民的審美特徵。商周時期,佩飾玉大量出現,大多為扁平片狀器。西周晚期至戰國是玉器發展史中的繁榮時期,佩飾品種繁多,除了有單件的佩飾以外,還非常盛行多種玉件聯成的佩飾,俗稱“玉組佩”。這種玉組佩沒有嚴格而明確的定製,只是依個人的愛好,講究玉的色澤和形式的對稱與和諧。漢代玉器獨具自己的風格,陰線細如游絲、清晰有力;線條簡練無崩裂,有“漢八刀”之稱。唐代的玉器數量不是很多,但獨具風格的佩飾尚存,如玉飛天等。宋代以後,玉佩飾極為盛行,有人物、動物、植物等各種形態。尤其明清時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飾豐富多彩,琢玉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在本章筆者分玉首飾、玉頸飾、玉組佩、玉佩飾、玉帶飾、其它飾品幾類來分別介紹,就帶您細細品味多姿多彩的佩飾玉。
第一節人們為何喜歡佩玉
中國人在骨子裡是喜歡玉的,因為佩玉彰顯有德,也可養生,據說還有辟邪和長壽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佩玉就已經蔚然成風,時至今日,尤是更甚。
1.佩玉彰顯有德
早在春秋時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應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發展到漢朝最終形成了許慎所說的“玉有五德”。從古至今,人們都給玉這種最質樸的自然物,賦予堅毅、溫良、清麗、儒雅等品性,並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極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為聖潔、完美之極,佩玉者也就是無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為他們已獲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性。儒家更是將佩玉與道德高尚與否相聯繫,進一步規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社會道德觀的形成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言行舉止,所以,佩玉風尚一直流行至今。
2. 佩玉可以養生
玉的醫療保健功能早就被醫藥家和收藏家發現。宋代唐慎微《証類本草》記有玉的藥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記錄了玉的十四種藥效︰“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懣、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引別錄︰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則自滅。”並附方劑︰“小兒驚啼聖惠方、
癖鬼氣聖惠方,而身瘢痕聖濟方。”古代文獻一直都有記載,盤玉有健身功能,盤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溫潤與光澤盤出來,故手指要多運動,有如柔軟體操或甩手操一樣,是輕柔舒適,而非劇烈。其實,有些人以手摩挲壽山石,其理相通,好處則是舒筋活血,平心靜氣。根據國家級中醫王琦先生研究證明,玉所以可強身健體、治病保健,基本原理有三點。一是其常壓低溫的物理特性。某些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特性,于是不在複色光的照射下,其溫度比人體常溫低0.4℃,可以降低頭溫,穩定腦壓。這正符合中國道統保健方法的精辟結論,即“頭要涼腳要暖”。二是玉石的化學特性。據現代科學研究測試,玉石含有大量的鋅、鎂、鐵、銅、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化合物。如佩帶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于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如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
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三是玉石具有按摩功能。玉對腦及面部位神經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以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3.佩玉可以避邪
相傳盤古死后,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凶的魔力。《山海經》亦有雲“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說,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御不祥之物的襲擊,得到保護而平安無事。《拾遺記?高辛》也記載有玉器的驅鬼防邪之事。“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而在唐代《杜陽雜編》則記載了一種香白玉,是一種奇玉,本身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數公引外嗅到,縱使藏于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不能掩其氣味。據說還能辟邪。其實,古人認為玉能辟邪主要還是精神上的。人心情煩躁、苦悶、無聊、落寞或疲倦時玩玩玉,是很好的調劑。尤其是現世人事複雜而紛擾,生活模式平板枯燥而機械化,生活步調亦過于匆促。人生亦多災禍、意外、傷病、不幸和一些猝不及防的事情使人覺得不安全、疑惑、動盪、受苦、茫然、無奈、不知所措。玉,卻給人帶來一種安全感,使人重拾信心。從古至今,人的生活總不安穩,令人對生死和命運感到惶惑而不可把握。自古以來,民間男女相信玉能護身、定驚、避凶、安家、驅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順利,玉代表生命中的正氣、好運、德行、內涵和靈性,因而能幫助人于在不可信任的生命中重獲意義與自信。故從心理上分析,相信玉能護身,便不純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帶有遠古迄今的民族心理,十分微妙。可以說玉象徵了生命某些東西,人們佩帶玉、收藏玉、擺設玉,是但求心之所安。在日常生活中。安心和信心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多變而複雜的社會中,卻又是不少人難以獲得的東西。
4.佩玉可以長壽
我國從古至今的各流派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只要保留精氣存在,人體就會長存,而且還有可能復生。而玉石正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所以,很多人相信玉石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西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仙藥》雲︰“玉亦仙藥,但難得耳。”《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又稱玉為“玄真”,“服玄真者,其命不極,玄真者,玉之別名也。令人身飛輕舉,不但地仙而已。”《淮南子》雲︰“終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也。”人們一直祈求平安如意,但常常在無意之間已經到了貪欲的程度,對玉器的希望也是如此。這點在道教思想中表現無遺。道教思想的中心,在于滿足現實世界的人們的心理慾望,獲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架構與過程狀態,它們是無窮無極的,這就導致了貪欲的產生。道教認為人生有三欲︰長生不死、生命快樂和超世成仙。它們都和長壽相關,所以,從道教出現開始,都有人為了長壽或長生不老而尋求不死仙藥。如秦始皇派徐福帶3000童男童女去蓬萊尋取丹藥;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用,說這樣可以長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風更甚,一些玄學、道家認為玉石有助于長生不老,將玉器認為是仙藥。但筆者還是比較認同李時珍對玉的功能的看法,他說︰“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雲可長生,即此物也,但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養尸招盜,反成暴棄,若速朽歸虛之為見理哉。”說得如此透徹,實不愧是一位曠古絕今的醫藥學家。
第二节 玉首饰
从目前所出土的玉饰来看,远古先民普遍重视头部饰品,这可能与古代先民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头部的安全最重要的潜意识的存在有关。后来转化为礼俗的装饰,形成以“首”为重的礼俗特征。表现在装饰上,就是重视头部装饰。
1、玉冠饰冠饰,是图腾的产物,古代阐释美感起源时说“美”字是“羊人为美”,意为古人巫舞中以羊头为顶饰的会意表述。玉冠饰为古人冠上镶嵌的玉饰。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出土中有一件璜形玉冠饰,可见其风俗很早就有。古代男人须束发戴冠,冠上总会镶嵌一些珠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束发嵌宝紫金冠”,所“嵌”之“宝”中就有玉。玉冠是古代男子头上的一种礼仪性玉饰。据史籍记载,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的礼服系由冕冠、玄衣及熏裳等组成。冠,是一般贵族男子头上的饰物。古代男人二十而冠,即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释名》上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戴冠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暖,而是出于礼仪的需要。《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后,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后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古人头上的冠饰主要是冠、冕、弁、帻等。前三种是贵族戴的,帻是平民戴的。冠、冕、弁大同小异,统统都叫冠,段玉裁说:“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冕,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特殊的冠,其形制与普通冠不同。《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周代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缫”。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旒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佩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旒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旒。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于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簪。“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流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可戴冕有旒,故成为皇帝的代名词,如王维诗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弁,也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即武弁,用白鹿皮做的,尖顶分瓣,类似后来的瓜皮帽,各瓣缝合处还镶嵌一行行各种颜色发光的小玉石,叫做綦。看上去象星斗,因此《诗经?淇奥》说:“会弁如星”,会是缝合处之意,爵弁是文弁,跟冕差不多,只是没有旒。从新时代石器开始,各个文化区系的史前文明中,显示着极端“重玉”的文化现象,尤以太湖周边沿岸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最为明显。从考古发掘报告来看,凡属大型墓葬或具祭坛功能的考古遗址,均曾出土为数可观的玉器。而在这些墓葬中特有的共存现象,即除出土玉钺、玉琮、玉璧等礼器之外,在所有装饰性玉器中,含有礼仪性象征意义的玉器出土颇多。“玉冠饰”尤为引人注目,且均出土于大墓之中。玉冠饰约可分为四种主要品类,分别是:半圆形兽面纹玉冠饰、倒梯形兽面纹玉冠饰、人首兽面纹玉冠饰、三叉形兽面纹玉冠饰。其墓中分布的位置,大都发现于大墓墓主的头部附近,证明其为贵族阶级的冠饰。在反山12号大墓中,出土的玉琮正中央器面,刻着头饰羽冠的人面像,从图像观察,可知其装饰重点,彰显于冠饰。良渚冠饰与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信仰,主要以祭“天”或“天帝”为重点,先民相信“神”或“仙”是存在于天上,因此“敬天”或“祭天”时,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必须经由使者来传达神意,“鸟”可自由飞翔,乃神之使者,因此祭祀主祭者,头戴羽冠(象征鸟)以便与神灵沟通,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冠饰,器上的圆孔,乃插羽毛时所使用。其它大墓中,亦发现成束的锥形玉器,置放于墓主头部的附近,证明为发饰品。史前重视头饰或冠饰的文化现象,并不限于良渚文化分布区,东北的红山文化所出土的玉器,亦有一种其它地区未曾发现的特殊器类――箍形玉器(又称马蹄形器),呈筒状,一端削成斜口,上面有两个穿孔,多数人认为是束发的玉冠。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除蔽体作用之外,更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并且有相应的章服制度。中国古代的男子只有四种人不戴冠,即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古人不剪发,更不剃发,因“肌肤毛发受之父母”,损伤了就是不孝,所以剃发就成了一种刑罚,叫做髡。小孩头发自然下垂,称为髫。头发长了就贴着发根扎起来垂在脑后,叫“总发”。如果不扎成一束而分左右扎成两股,叫做“总角”,像兽的两只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总角代指幼年。平民成年后不能加冠,只在发髻上盖上头,一直盖到前额,叫“帻”。这个时期冠饰已成为彰显阶层分化的标志,只有贵族才能佩戴玉冠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清代时官员的帽子就有花翎、蓝翎不同官阶等级的帽饰,其中插翎毛的管子叫“翎管”,其材质就有翡翠和和田玉。一般殷富阶层人家也有的在冠饰上镶上一块玉。
2、玉额饰额饰为套于额上的一种装饰物,兼可起压发作用,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此玉饰颇为流行。初时为戴在额上的一种圈形的箍,后逐步演变为复于前额的一种首饰,称“抹额”,材料主要用金银,但会镶嵌有珠玉之类,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戴有“二龙抢珠金抹额”,与束发冠配套使用。目前考古出土和文献资料中发现的额饰主要为华胜,也称玉胜。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后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就是当时用金属丝编联起来作额前装饰的华胜。汉代妇女还有一种圆形加双耳的胜,江苏邗江汉墓曾出土。东汉画像石上西王母常戴饰此物。传说昆仑山北坡山脚下的西羌部母系社会的首领西王母,居于玉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山海经》所记西王母的形象怪诞不凡,是一长着豹尾虎齿而又善啸的好像是一位兽性尚未去尽的女性。胜为首饰,亦称“春胜”或“方胜”,形如两个锐角三角形之角尖相对而成“筮”形,分别插于头上两侧,还记其职司为“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这可能是后人依形貌可怖而附加上的解释。她头上戴的“胜”应是用玉做的,或称玉胜。
3 、玉发饰古人比较重视发饰,这与古人特有的发型相联系的。古代男子都讲究头上戴冠,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释名》上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戴冠时,先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把冠圈套在发髻上,将冠固定后,还要用笄、簪来固定发髻。杜甫在《春望》诗中说;“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少插簪就困难了。同样,古人妇女发型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曾描述:“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或帼。因此,用来固定冠或者发髻的发饰就大行其道,主要有笄、钗、簪、梳、步摇等。玉笄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这里的副、编、次、追、衡、笄即是女子头饰,副是一种覆盖与头顶的一种饰物,为当时最昂贵的女子头饰,编指把头发编到脑后的一种假发,次是把头发处理成参差不齐,衡为垂于两边当耳饰,玉笄是横贯固定头发的一种玉簪。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曾出土2件玉笄,江苏吴县张陵山出土2件顶端有对钻小孔的淡青色带褐斑的玉笄。商代玉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笄28件,其中一件夔龙首玉笄,头部扁平,雕成夔龙形,大钩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体显得典雅古朴。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职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拴住,丝带的颜色天子玉笄朱组纮,诸侯玉笄青组纮,大夫、士象(骨)笄缁组纮。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商周时期的笄大体可分为四种形式:①圆柱体笄身套接圆椎形笄帽,套接后于笄帽基部横穿一孔穿过笄身,从这个孔插入骨榫予以固定。②用整块肢骨磨成笄首呈梯形或正方形,侧面呈扁形,笄首外围有阴线刻纹的骨笄。多出于殷墟。③用整块肢骨制作在笄首刻高冠长尾的凤鸟纹,有的还在凤鸟眼、胸部位镶嵌小宝石的骨笄,西安沣西出土西周的骨笄还有在大鸟背上又立小鸟的骨笄。④笄首作夔龙纹、周围透雕着锯齿形缺口,此笄全长20多厘米,笄首长约7厘米,突出了装饰的作用。周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到了隋唐,贵妇人更重视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此时期还出现了贵金属与玉复合的金(或银)镶玉首饰,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玉钗如果妇女的发笄尖的一端分成两股,像个叉子,就称作钗。这种解释可见于《释名?释首饰》中:“钗,叉也,象叉之形。”意思就是说:钗本作叉,其实就是首饰中的“两股笄”。在已经出土的器物中也可以印证这种说法。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骨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另外在湖南衡阳东汉墓发现了双股的银钗,长19厘米。曹植《美女篇》(见《曹子建集》卷六)“爵叉,叉头反上施爵也。”“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其中的金爵钗也就是金质的呈雀形的钗。重庆江北区大竹林明简芳墓曾出土一枚钗头为朵云形,正面浮雕三骑马人物,背景为楼台亭榭,虹桥树木,极为精致。背面有字小如蚁的墨书《三学士诗》:“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台醉后笔传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墨翰宸,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石同岁万万春。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天水冰山录》记载的金凤冠中,有名为“王母队”的,就是这类细金工雕有乐舞群仙,一列列地在仙山楼阁中为王母祝寿的形象。在古代妇女的头部装饰中,玉钗的使用极其普遍,如唐韦庄《宫怨诗》有云:“钗上翠禽应不返,镜中红艳岂重芳。”宋温庭筠《菩萨蛮》中的也说到“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又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玉钗最早发现于隋代贵族李静训墓中,流行于唐宋时期,金代还出现一种柄部弯曲的玉钗。北京定陵出土的金钗,有白玉、红、绿宝石镶嵌成华贵的花形的。由于玉钗作为妇女头发上最普遍的饰物,所以后世曾有将玉钗代指妇女。如曹雪芹的古典巨著《红楼梦》中就将薛宝钗、林黛玉等十二名女子成为“金陵十二钗”,由此可知,玉钗除了指妇女的头饰外,也可用作女子的代称。玉簪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道:“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这首诗说的是玉簪花的故事。相传王母娘娘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小女儿性格刚烈,自小喜欢自由,向往人世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瑶池为母后祝寿的机会,想乘机下凡到人间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脱身。她便将头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对它说:“你代我到人间去吧。” 一年后,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像玉簪一样的花,散发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们喜欢它花形的脱俗,称它为“江南第一花”。还有人说是有一次西王母宴群仙,仙女们饮了玉液琼浆后飘然入醉,头发散乱,玉簪落入尘世而化为玉簪花。还有的说是汉武帝为宠妃取玉簪搔头,宫女们也相互仿效,因而得玉簪花之名。由此可见,人们对玉簪的使用及喜好有着有久的历史。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0年03月27日 22时33分12秒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