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1383|回复: 1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4 19: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这侧成语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下面和大家分享下故事吧: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地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玉石,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无一幸免。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方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看到他们头上。她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恳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性高氏。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去世。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一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也成为各名族的共同精神。维吾尔族谚语:“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正是玉的精神文化力量,使人们走上了收藏玉的道路。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更重要的玉文化的传续和积累,只有深入研究玉的历史文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莽政权的灭亡主因是“王莽改革”虽然进步,但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以刘秀为代表的旧地主集团以外戚篡权的“非合法性”为由发动了复辟。
改革失败者前有卫鞅后有王安石,当下也有之,不足为怪!
张居正改革不受阻挠则是因为兼顾到了官僚集团利益再分配。
高洋的亲信明显是误导了他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不杀伐,但也被勃日涅夫集团复辟了,却因为当初的“善举”才保住老命得以“善终”。

北齐政权在高洋后传了五世,被宿敌北周灭掉的,前后二十八年。

再说说“玉碎”

从科学角度上讲通常固体硬度越高,韧性越差。
钻石硬度最高但经不起轻轻一击,其他宝石亦然。
软玉则兼顾了两项指标,结构致密的原石能承受千钧一击。

所谓“玉碎”只是文学上的描述,汉人也不是太喜欢这么做,不要被误导。



“玉碎”不一定都是光荣


台湾在日本殖民时期,岛民被强迫改大和姓氏,有李姓人家改为“井上”,
取“井上有李”之意,警示后人忍辱负重,勿忘本源,待以时日,认祖归宗。


闲来无事作个补充,楼主文章还是很不错滴!以后注意一下错别字。。。[emm9]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1年11月14日 13时45分02秒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1: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3: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0: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2: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楼主辛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