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图形玉器,就是当下俗称的S形玉器。但S形玉器仅是用外来符号表示,没有揭示其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将其称之为太极图形玉器,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称呼,可以彰现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太极图形玉器之美
太极图形玉器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成纹成形于春秋时期,战国西汉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众多,构图成熟,工艺精巧,而且内涵深刻,把太极图形的形式美在玉器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汉代以后,虽然太极图形的玉器有所减少,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术形态,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并不断影响到其他工艺美术的形态构成,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形态。
春秋时期的太极图形玉器,比较象形的有秦国镂空龙纹玉佩。陕西省凤翔县秦公1号墓曾出土多件春秋秦国镂空龙纹玉佩,形态比较少见,扁平圆形,以镂空、阴刻琢玉技法成形,正面饰纹。因玉器形态特殊,见所未见,专家称之为“灯笼形玉佩”,其实未必妥当,因为这是以今名定古物。这件扁平镂空饰纹圆形玉佩,由两条大龙合抱而成,首尾相衔,呈团状,龙首在上下两端,为简化形式,龙尾相交于内,相互交叉,形成双S形曲线。因此,这件玉佩是没有上下、左右之分的。大龙身上布满小龙,龙上加龙,神上加神,动上加动,更使这个玉佩充满动感、活力、神秘色彩,是太极图形在玉器构成上的新尝试。
战国时期太极图形玉器大量出现,几乎所有有能力琢磨玉器的诸侯国,几乎都有太极图形玉器,说明太极图形在当时的艺术设计中已经非常流行,广泛使用。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葬中,虽然出土玉器并不多,仅在8号墓和30号墓中出土了20余件玉器,但形态与琢磨工艺非常有特色,至少有3组6件玉器是采用太极成形的,别开生面。其中两件镂空龙形玉佩,大小、材质、色泽不完全相同,但构图方式、刻画形象几乎是相同的,采用 ∽ 状太极图成形,双龙同体,相背而飞,形态优美,活力四射,魅力无穷。为了增加双龙的灵动感与空灵美,夸张了龙首的鬃毛及胸部的长毛,给人以“动极而静”的感觉。这是战国时期形态比较规范的太极图形玉器。
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是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最为发达的诸侯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在这里孕育成长,太极图形在艺术形态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尤其是大量的S形、∽形龙纹玉佩、龙形玉佩,把战国太极图形玉器推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楚墓出土的两件大小、形态基本相同的战国楚国太极龙凤形玉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器略呈扁平长方形,通体镂空,主体为∽形龙,龙首高昂,挺胸回顾,龙体蜿蜒曲折,作驾云飞跃状。凤身与龙尾相接,形成龙凤同体双飞玉佩,其用料之精,构图之美,气势之大,含义之深,在战国玉器中出类拔萃,成为这一时期最豪华最经典的太极图形玉佩。
类似战国的太极图形玉器,西汉时期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土,以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太极图形龙纹玉佩,数量多,玉材好,形态繁,工艺精,为西汉时期最重要的一批太极图形玉器。其中一件龙形玉佩,新疆和田白玉质地,滋润典雅,凝脂聚光。以镂空技艺,琢磨太极图龙形玉佩,略呈∽形,龙首屈回,龙身隆起,龙尾曲卷,呈不对称状,将太极图形玉龙腾空凌飞的神态,刻画得神采飞扬,妙趣横生。
西汉时期太极图形玉器,除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大量S形或∽形外玉龙外,其他地区也出土不少太极图玉器,而且形式别致,各具神韵。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螭龙纹玉佩,白玉质地,局部带裂沁。通体以镂空琢玉技法,雕刻圆环形螭龙纹玉佩,一条螭龙在圆心内缘壁行走,生动活泼,神情并茂,充满着活动力与朝气。螭龙挺胸曲身,后身高抬,长尾弯曲,S形布局,典型太极图形构成。类似璧孔、环孔内雕刻S形龙、凤或龙凤同体的玉器,在战国西汉时期大量出现,是其时形象最生动、工艺最精致、形式最多样的圆形玉器。
周汉时期还有一种太极图形玉龙,没有瑞云附加,没有凤鸟攀附,而是一龙独舞,搏击长空。此类S形或∽形玉龙很多,或圆柱状,或扁平形。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凤凰山出土的一件龙形玉佩,龙体呈∽形,通体饰绞丝纹,舒展自如,优美典雅,任其在空中舞动跳跃。龙背穿有一孔,可以系挂佩戴,姿势始终处于来回摆动的均衡状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就是太极图的活力所在。
总之,东周西汉时期太极龙凤形玉器方兴未艾,构成了这一时期玉器的主流,引领一代风尚。
太极图形的丰富内涵
上述所举古代玉器上反映出的太极图形,不一定完全吻合宋明时期理学家拟定的“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等形式规范的太极图形式,却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的前世,是太极图的重要源头,也是太极图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东周汉代是《易经》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天地宇宙观思想学说的奠定时期。太极图形,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是内容异常丰富,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是形态异常优美。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一文,对太极图包含的深刻内涵作了精辟阐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太极图形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式。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的形式美,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形式最完美,含有最高等级、最高标准、最为完整的含义,表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回旋为运动方式,以圆通为运动本质。太极图形用一根相反相成的S形线,把整个画面分成两个交互的两极,这两极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不息,形成一虚一实,有无相生,左右相倾,前后上下相随的一种核心运动。这样对立而又和谐的美,正是古代先民用图形表现出来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太极图形之所以完整,是因为以对立来实现完整,一整一破,生动有力。若将太极曲线一次或多次重复,即可变成形式多样的图案,成为中国图案创作的基本母题。太极图案的特点,是抓住了重复、条理对比、虚实相间等图案构成方式,变化多端,各显其美。
除太极图形除在中国玉器上大量使用外,其他中国工艺美术也广泛应用太极成纹成图,在瓷器、金银器、织绣、建筑彩绘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有对鸟、对兽、对鱼、对花图案,民间称为“喜相逢”。又有一对蝴蝶、一双鹦鹉、两只凤凰、两条游鱼等构成的图像,都表现出运动、飞舞、呼应、顾盼、回旋、均衡、关联等艺术表现形式,阳中含阴,阴中含阳,静中寓动,动中显静,互相包融,赋予生命,再现灵光。
太极形图案,曲折多变,犹如语言、感情一样可以交流,既具中国民族形式,又具中国民族气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为它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最具东方艺术的形式美,在世界美术史上独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