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猴,多属猕猴一类,故《玉篇》以猕猴释之。中国的所谓猴与猿,实无甚别异;但现今支物学家所指之猿,是人猿,与猕猴不可同语。
“猴”二字,是见于《玉篇》;但据笔者探究,猴纹古玉器极少。
新石器时代的古玉未有发现玉猴,而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亦只在第五号墓出土一件,浅绿色,圆雕,蹲状,仰面朝天,前肢作拱状,高三点二厘米。
直至魏晋南北朝的魏时,出现了另一件玉猴,较写实,与真的猕猴形态相似。而殷墟出土的那一件,猴身圆形,猴头肖人形,向天膜拜,似在祈求上天庇护。
唐代的玉猴像以前汉代一样很少。汉代反而以玉*为多,因为那时汉人多数以表财富,玉豚(即玉*)表示”家肥屋润“。
古书《玉雅》引《纪闻列异》载:“执金吾陆大钧从子某,妻夜闻物门声,既觉,于枕得二玉*子,大数寸。置之枕中,自此财货日境,家传蕃衍。”
高古玉器多兽面纺,佩之用以压胜,吓走邪恶。大概古人认为猕猴较驯善,与人同科,不能吓走邪恶!
直至明代,立体玉猴始稍多出现,精品琢工精妙。到了清代,玉猴始多,多用青白玉所琢。人们以玉猴护身护宅的观念,则自明代吴承恩撰的《西游记》始,以寓除烦恼,求化解之方,”齐天大圣“孙悟空有如猴王,不但能护身,更可除魔祓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