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琥珀素有“立陶宛的黄金”、“恐龙的黄金”之称。琥珀原为松柏树脂,落地后在数百万年间成为化石。就其演变的时间而言,的确可以与远古前便神秘消失的恐龙媲美。在立陶宛,许多海报和宣传画册上都可以看到庞然大物的恐龙嘴里衔着一块晶莹剔透的黄色琥珀。
位于东欧西部、濒临波罗的海的立陶宛,美丽而幽静。在这方圆不足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居住着善良、热爱和平的立陶宛人。
史料记载,首批到立陶宛定居者在旧石器时代。其中一部分人来自维兹拉中游西南地区,他们在这里永久安顿下来;而欧洲西部的一小部分人到这里不久又离开了。这些人便是最早的立陶宛人。
科学家认为,5000万年前,这一带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一时气候变暖,促使松树分泌出大量树脂,树脂落地后聚积在一起并粘裹住周围的昆虫、植物及动物毛发。
尔后,天气突然转冷,随着冰川时期的到来,汹涌而至的海水吞噬了这些凝固的树脂。数千万年的演化,这些树脂终于变成了琥珀,如今,风暴过后,人们漫步在海岸边,仍可以信手拈来几块琥珀。
最初,琥珀一词便是特指波罗的海琥珀。
波罗的海的琥珀占世界琥珀总产量的90%,并以其珍贵的内涵物而著称,因为这些内涵物均是数千万年以前的原始生物,其中有许多早已从地球上消失。在琥珀的内涵物中,最常见的“俘虏”是林中的蜘蛛,它们习惯于生活在植物上、树皮下。
人们发现琥珀中的蜘蛛多达267种,其中大多是热带或亚热带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不是蜘蛛的本身,也不在于它们在木片等物上编织的纤细的蜘蛛网或露珠,而是蜘蛛口中的捕获物,它们是那样地惟妙惟肖,被永远地固定在那里了。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有一座别具特色的琥珀雕塑博物馆。该馆在前后7年间,共收集了8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其收藏品,于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博物馆的陈列方式给人印象颇深:精美的玻璃展框铺着一层浅浅的细沙,一颗颗造型独特的琥珀错落有致地躺在沙子上。令参观者犹如漫步在波罗的海岸边,使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科学家证实,琥珀贸易初始于新石器时期,由波罗的海东岸开采的琥珀传入中欧直至埃及。波罗的海的琥珀珠在公元前约3000年法老的金字塔墓中曾出土过。
公元1—3世纪,人们开始与罗马帝国及其殖民地进行了广泛的琥珀贸易,由此形成了“琥珀之路”、“琥珀之路”在立陶宛历史上的作用不亚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当时的希腊和罗马帝国称立陶宛的琥珀为“北部黄金”。中世纪初,琥珀被制成念珠和小型十字架。到17—18世纪,琥珀制成的艺术品开始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