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收藏、佩戴的角度来看,青海料先天不足,一早不被看好。冯伟斌指出,青海料“透”的特点显其“轻”。三种昆仑山系所产玉料中,青海料虽化学成分与和田玉相近,但缺乏温润坚密——而这是和田玉的“核心竞争力”。理财周报记者在赏玉轩对比了两块同为山料的新疆料、青海料和俄料。对比之下,新疆料呈白色脂膏状,青海料透明度更高,但有一种说不清的青灰之气,而俄料较干,缺少油润感。
资源的丰富决定了青海料价格难以走高。“以前都是用的籽料,采玉的人走进河中,用手去捞的,一直到乾隆时期,山料才开始普遍使用。但机器参与挖掘让和田玉的开采一度进入疯狂,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开采了。”籽料的继续开采将改变河床、恶化环境,而山料的开采容易造成山崩,矿产资源的稀缺直接造成了和田玉的高价。“以前可经常见到几公斤的大块籽料,现在大的也就是300克、500克,还很难见到。”冯伟斌说。但相比之下,青海料的供应就非常充足。据业内人士透露,原本政府是想使用和田玉作为奥运奖牌材料,但是就像新疆的何先生所说,“价格太高了,而且货源难找,很多都在私人手里”,最终放弃而选择青海料。
加工工艺的附加价值也不可忽略。“玉器一直是对工对料,意思是有多好的料,就用多好的工。青海料量大、料逊,所以雕琢的工肯定也不会用那么好的。”
文化是藏品升值空间不可小觑的因素。和田玉有8000多年的使用历史,随手翻开一本中国历史,几乎就看到了玉的历史——和田玉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玉器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和田玉的收藏显示复古潮流。”肖先生这样认为。而青海料从乾隆时才开始使用,收藏者看重的是文化传承意义,从一块石头里透出的历史感,在青海玉身上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