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个中国吉祥图饰
南极老人:此图是祈祷长寿的吉祥图。图中的梅花鹿,蝙蝠等物,以谐音象征“禄”和“福”,表示长寿而后多福存禄。在古代中国的星宿说中,寿星别称南极老人星,故寿星瑞图,也叫“南极仙翁”或“南极寿星”。
青云得路:指代高官厚禄。明清时常有小儿放风筝的图案,就是暗指得以升官发财。
三羊开泰:按八卦以“--”与“- -”符号组成,以“--”为阳,以“- -”为阴。乾(三阳)
坤(三阴),震(上二阴下阳),坎(上下阴中阳),艮(上阳下二阴),离(上下阳中
阴),兑(上阴下二阳)。三羊开泰即源于此。三羊喻“三阳”,是乾卦,阳盛之极,寓意
万事兴旺,吉祥如意。
狮滚绣球:俗信认为“狮子”顺利咬住封包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所以又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石上大吉:一只大红公鸡立于大石上作昂首挺胸状,是中国吉祥图案中历史最悠久的作品
之一。鸡能辟邪也能致吉,旧时民间婚俗迎娶时,男女双方都分别准备大公鸡和肥母鸡一
只,称作“吉人”,意为祝福新人吉祥如意;作为镇宅之用的公鸡所以要立在一块石头上,也是循此方式,以“石”谐“室”,即为宅室迎祥的意思。
中国的瑞兽:龙的种类 :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众多的龙,有各种颜色的龙,有形状不同的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色龙、有角龙与无角龙、有足龙与无足龙、有翼龙与无翼龙、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五色龙
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创造了五色龙为主的龙形象: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等。按照五行观念,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
最为明确地记述五色龙的是《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它对先秦时代人们采用颜色不同的龙进行求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汉代大儒董促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详细记述了汉代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河图》亦有五色龙之称,不过该书则称黑龙为玄龙(古这玄即黑色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黄龙最为尊贵,是真龙,其它名色龙都不是真龙。古代帝王都是真龙天子,所以都穿黄龙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许穿,否则有杀身之祸。其次为青龙,青龙或称苍龙,传说夏朝崇拜青龙,在《太平御览》和《宋书》中都有对青龙的详细记载。
五色龙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秦史籍就有不少杀龙或射龙的记载。如《墨子。贵义》?quot;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这种'杀龙'方式当是古代一种巫术,所杀之龙当是塑造之龙,其目的是以此激起天上真龙的愤怒,从面降下甘雨消除旱灾。
有角龙与无角龙
一般认为龙的原形是蛇,也有认为是鳄鱼等动物的,无论是蛇或鳄鱼,均无角。但历史上的龙形象,大多有角,少数也有无角的。在龙头上加角,是为了显示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神圣的动物。龙角,古又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为什么要在龙身上加角?不少史学家都曾作过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学者袁德星提出的看法较为特殊,他认为,在龙头上加角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结果。他认为,龙头上的角形符号,是男性生殖器,和原始的且字造型相同。这种生殖器崇拜物,自史前至商代前期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后期安阳遗址,抱歉有出土物发现,大部分是陶制的,也有大理石雕成的,其形状与龙头上的角和凤头上的冠,完全相同。不过,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龙头上加角,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角崇拜所致。在哺乳动物中,雄性动物多有角。在有角动物群中,领头的雄性动物大多长有大而强壮的角,因而角不但是雄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力量和权力的标志。在龙头上加角,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龙增加神性。
在古代传说的龙中,有不少是无角龙,如烛龙,古籍均未言其有角,只称其身长千里。再如螭龙,虬,夔,也都为传说中的无角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多为两只角,也有一只角的,即所谓的"独角龙"。《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经图赞》有记:"龙鱼一角,似鲤陵居。候时而出,神对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罗二虎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认为西汉时的龙分有角和无角两种。一种是有双耳双角的龙,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另一种为有翼无角的龙。东汉时期的龙都有角,到东汉晚期,角的下半部开始分叉,出现几个突起的棱,顶端向前卷曲,由近似牛角逐渐开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转变。唐代时的龙角则有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现很长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时增多,到宋代时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过,前期略似鹿角的龙仍存在。
有角龙与无角龙,都是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中的形象,不过,从有角龙和无角龙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变迁。
有足龙与无足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在神话龙中,烛龙是无足的。烛龙又称烛阴,《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据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有足龙为两足龙,为河南仰韶蚌壳龙,只有两只足。神化传说中的龙则有一足龙,如夔龙,《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除了一足龙和二足龙之外,还有三足龙。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出土一条木质龙,该龙是一条"三脚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足鸟",但未见过"三足龙"的神话记载。如若确是三足龙,则属罕见。
从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来看,西汉时的龙一般四条腿粗短,形同兽腿,足为鹰爪,有三趾,但也出土过一些西汉无腿、足和爪的龙。东汉的龙形象足较长,足亦分兽足、鹰爪两种。东汉末至东晋时期的龙身体四肢变得细长,同时也发现过一些此时的无足之龙。南北朝至隋的龙,四肢上有很长的兽毛飘起,足以为三趾鹰爪。唐宋时期的龙,腿为兽腿,足为鹰爪,一般三趾。与唐宋之前不同的是,宋代已出现四趾龙。
有翼龙与无翼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大多为有翼,无翼的较少。 最早传说中的有翼龙为应龙。《广雅。释鱼》中记载:"有翼龙曰应龙。"所谓"应龙",大概就是"翼龙"之音转、或"翼龙"之异名。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雷电主宰雨水,而雷电是龙蛇的化身,是龙蛇飞上天空支。能升天之龙蛇,不是一般的龙蛇,应是有翼的龙蛇。故人们想象那些能升天的龙蛇是有翼的龙蛇。
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龙,均无翼,而西汉以后的龙大多数有翼。在西汉的墓葬出土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均存在。西汉时期的交龙(或称结龙)均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盘绕在一起,构成双龙或多龙相交的形象。这种龙既无腿和足,亦无翼,除有角外,整个身躯与蛇大体相同。东汉时期的普通龙都有双翼,交龙则无翼。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龙大多数有双翼,少数龙无翼。南北朝至隋的龙,有的龙翼已变成细长的飘带形,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在中国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关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头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本世纪70年代,**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羊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关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因而甲骨文中的"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
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状,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一首两身龙,当源于一首两身蛇的传说。《山海经。北山经》记有一首两身的肥遗蛇:"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谈谈明清玉龙的识别:
明代玉龙的头部线条刻划很深,鼻子上翘,在装饰如意云头后,鼻孔出现上卷的胡须;龙头多呈四分之三的侧面,均刻上目;双目为小圈点眼,依龙头上下排列,或斜排列。玉龙的发型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早期向后飘拂,中期向上冲,后期向前冲。龙尾分若唐龙式的秃尾和本朝典型的卷云式长须尾两种,明代龙腿较长,小胫细瘦,并布满了密集短小的细线,排列整齐。龙爪以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龙居多,呈风车球状,为明特有。龙腿关节处毛表现手法有许多种。
清代的玉龙,头部发毛丛生,根根竖起,呈披头散发状,没有规律;头型较明代略短,双目的眼形和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居多;龙眼多为虾米眼。清代的龙眉,腮部以锯齿状线纹处理,龙身短粗,笨拙;腿尾多为锯齿状。龙爪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尾部延用明代。说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所谓: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
以龙为造型或文饰的玉器,在玉器形制中有很重要的影响。
红山文化中,已出现“原纹龙”的造型,商周更有大量以龙为主体造型的玉器,
最早的龙被视为一种有神力的瑞兽,后来逐渐成为祥瑞之兆,
秦一统天下后,龙更成为历代帝王的象征,
玉器当中,龙图案极为常见,但无论造型和文饰而言,最精彩的当属汉以前,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今日所见龙的造型,基本上是宋元明清以后慢慢定型的。
龙由体形特征一般可分为:
蚊龙:身有鳞者。
应龙:带双翼。
虬龙:长角者。
螭龙:无角。
蟠龙:未升天。
睛龙:好水者。
火龙:好火者。
鸣龙:擅咆吼。
蜥龙:好斗者。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亦或:龙、凤、龟、麒麟?
四灵兽是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青属东方,白属西方,红属南方,黑属北方。四神兽是龙,凤,龟和麒麟。龙为鳞中之王,凤为禽中之王,龟为介中之王,麒麟为兽中之王。
周南泉先生一篇讲螭龙的文章,螭是玉器中常见的器形,摘录给大家看看。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属(或又称龙子之一)。鉴于螭是传说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故其形态并无有一定的固定式样,说法也很多。现将其中一些重要著述中的内容摘录数条如下:
《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张揖的注释称:“赤螭,雌龙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的杜预注称:“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左传·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之载,其中“螭”字,据注家称:“螭,山神,兽形。”
从上述各条文献来看,有关螭的记述,最晚在战国时已开始。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龙属”或“龙子”,或“雌龙”,即母龙。其先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
玉器上出现螭的形象,正好与文献记载最早期相同,即亦在战国时出现,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上出现的低潮期。其名称有叫蟠螭、螭虎、螭龙者。
战国时期的玉螭
战国是迄今所知最早在玉器上出现螭的时期,而且数量相当多,其中最典型的有如下几例:
一件是民国年间在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中期墓所出的玉镂雕三螭纹璧,器现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璧径21.7cm,上镂雕三螭,一在中央两瑗并璧形的相连接处,另两只在璧主体的外缘。所饰三螭基本形式相似,唯大小形态略异,皆张口露齿,上唇长宽,下唇似斧且短小,不规则椭圆形目,两眼各有一延长线,弯曲上翘,线较平直,脑顶有后飘且上扬的长尖式耳,脑与颈之间有一如鹿角状的长且分叉的独角,胸前亦有一如脑顶的分叉且内外卷一弯的角形饰,身有撮毛纹,四爪足如虎足,长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整体呈S形侧身、侧视的爬行状。
上述三螭纹璧是科学的出土物,是战国玉璃的最典型代表。此外,在一些传世珍品中亦有许多类似的螭纹,见者有琢饰在玉瑗玉璧上,有为玉璜或玉珩之饰,亦有做冲牙之形者。综观它们的形态,虽有每一螭各有差异,但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计有如下几点:
1、此期螭和整体造型,皆作扁平形而未见有立雕或半立雕器,通体除特定的器物,如冲牙等外,均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侧面身侧视,两面饰纹相同,多镂雕。
2、此期玉螭的局部器官中均作张口露齿,梳形目,头顶有较长且分叉的角和比角短并呈后飘上杨的耳,四爪足,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形虽如虎或龙,但均无虎斑和龙体鳞纹。
3、此期玉螭上各外露于体外的器官之末端及身上的饰纹等,皆呈C字形尖卷。
4、此期玉螭纹皆或作玉器之形或作玉器辅助纹用。
两汉及魏晋时期玉器上的螭
汉代是螭纹是最鼎盛期,数量多,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其中两汉早期作品,可以广东省广州市象山岗西汉初期南越国王赵睐墓出土品为代表。此后,西汉中晚期及至魏晋仍有大量螭纹遗存,现将此期的典型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玉镂空套环形器,其上镂雕一螭一凤纹。所饰一螭,首身及尾的一部分饰于内环,尾的大部分和前后两足的一部分在内外两环之间。螭呈张大口,露上下门牙各一,及后有不分叉的独角和耳,胸两侧各有一似羽翅的钩形饰,长颈,长尾后段分成两叉,尾前端和一叉饰扭丝纹,另一较宽长的尾叉饰双线竹节式纹,上唇侧及前后足的上腿处各有一撮胡须或毛纹,角与羽翅处饰双线竹节纹,整体呈多重S形弯曲和侧身侧视奔跑状。
同上述一墓出土的另一件有螭纹的玉器为玉剑首,其正面的外缘浮雕两只形式相同的螭纹。所饰螭整体呈S形弯曲的爬行状。头额两侧各一形式相同的耳,梳形目,外眼角卷曲上提,平嘴,整个螭首作正视形并颇似猫或虎头。螭四足外撇,分别于左右两侧,背部从脑后至尾间有一阴刻随形的线纹,腹侧似有羽翅,尾饰扭丝纹。
南越王墓所出的另一件螭纹玉器名玉剑珌,其上螭纹是用浮雕法琢刻。首作猫科动物的头形,两耳后伏于颈背,近似方框并有眼角线双目,直鼻,平嘴,呈正面形。尾细长卷曲,饰扭丝纹。螭身背部有一从头颈至近尾的阴刻随形线,四爪足向身两侧外伸,作穿于云气间的爬行状。
西汉中期的典型螭纹代表,是河北省满城县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其中一件玉璧主体上部的廓处,形式大小相同,但朝向相背,呈侧身侧视,身尾并联形。螭作张口露齿,脑后有双耳和一长且长扬的扭丝形独角,身有翅,昂首挺胸,身首于首和颈背上翘,四足外伸但已抽象变形,通体除颈背侧一道随形阴刻弦纹外,另局部还有扭丝式胡须纹和C字形纹等。
中山靖王墓出的另一件螭纹玉器是玉贝剑上的珌。此器的两面均有一螭纹,其形除双目上的饰收到或毛纹,脑后有长且下弯的独角,身侧有一鸟首外露等与前述南越王越睐一件玉珌螭纹略异外,其它五官特征,作穿作于云气间的身的刻纹等都很相似。
东汉玉器上较具体表性的螭纹,有1969年河北省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所出土的几件玉器饰纹。所饰玉螭纹,基本造型和饰纹与西汉玉螭纹同,唯身上局部器官和刻纹略有所别。主要表现在局部纹刻中有在以往未见或罕见的装饰,如以数道短平行直线组成的足爪、毛发和短须纹,间点缀小圆圈纹、竹节式纹等。
此外,玉螭纹已不见扭丝式尾和角,头形未见侧视状等也是此期的又一特征。
魏晋时玉螭纹主要作玉璧、玉印、玉韘、玉贝剑饰物等器上。综观此期玉品上的螭纹,其形式很似两汉晚期,唯不同的是身较细长,身上以短平行线饰作的足爪和羽毛纹较多,个别螭纹的头侧耳间和脑后开始出现毛须和发纹等。
从上述两汉和魏晋时期玉器上的螭纹看,知此期与战国时的螭纹有如下一些差别:
1、此期玉螭除个别外,大多数从以往的侧视形转化为正视和表现俯视能见的正面形。
2、此期螭形脑后的角一般较战国的短,有的独角饰为扭丝形,多不分叉。
3、此期螭形均四足分作有躯体的两侧,而不是战国那样四足都在身下,一侧各有两足,作爬行状而非战国时的走状。
4、玉螭纹的尾饰为扭丝形者、多为西汉物,此后渐少,并开始分叉。
5、耳两侧有毛发,目上有眉毛,东汉以后进而在身上和足间的局部都有毛纹,所饰毛纹,皆用短细且平等的成组阴线表示。
6、螭形局部增咖饰纹,如东汉始在身上有凹孔,身上有圆圈纹、竹节纹等,及至魏晋时的个别螭纹上的脑后还新出现了毛发纹。
7、此期所见螭纹除战国时常作玉璧、玉瑗等饰纹外,另增加的器物有玉贝剑饰物,玉韘、玉印、玉佩饰等。
8、此期玉螭中在战国时与玉凤复合在一起者已很少或不见,但新增加的复合纹图中见者有龙、云、鸟、 熊、虎、朱雀、玄龟等。
宋元时期玉器上的螭纹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见到螭纹,有些传世品,曾定为唐物者,似有疑问,因此,其特点不甚清楚。
宋、元两代,特别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纹又多起来,凡此期的带扣、带钩、剑饰等,都常有螭纹出现。试举数例分述如下:
青玉双螭纹笔阁一件,长10cm,宽43cm,体作扁长方委角形,正面浮雕双螭纹。所作螭脑大脸小,近似三角形圈目,目上有两道粗眉合为牛角式上扬,脑后有一束长发飘至前两足合并的背脊处,四足分别在身体的左右两侧,作弯曲爬行状,身于前二足合并的背脊各阴刻一漩涡式钩云纹,从前两足合并的背脊至尾端有一道随形阴刻的线纹表示背脊,背脊线两侧各有若干组由双道平等短阴线组成的竹节斑纹,尾长且分成多叉,口衔灵芝。
另一器为三环套连式带扣,上亦有双螭纹,其所饰螭形及五官等与前述一器上的螭纹同,所不同的是螭口均未衔灵芝,其脑后飘发更长,几飘伸至前两足并合处之后的背脊间。
近似上述的螭纹,亦有出土品,其中江苏省无锡市元钱裕墓出土一件圆形佩上阴刻的一条螭纹可为其代表。凡此说明,上述传世品皆为元物,并由此可知元代玉器上的螭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此期玉器未见有单独的螭形物者,所见皆以纹图的方式琢饰在不同造型和用途的玉器上。
2、此期螭纹的造型,如四足分饰于身躯的两侧,作爬行状,尾分叉,身饰双条短平行线组成和竹节纹,都仿自汉魏时物,说明有前后的继承关系。
3、此期螭形,前额颇大,且高凸,而脸部五官,如眉、眼、鼻、口则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其与头额的比例是,凸额作头部的三分之二,而其它五官只占三分之一。
4、此期螭的脑后束发很长,从脑后一直飘至前两足的背脊处,甚至有飘至胸背处者。
5、螭形双肩上耸,前腿弯势柔软,作向前同时伸出的爬行头,而后两足,一弯一伸,呈矫健有力之势。
6、四足的关节处有呈漩涡式的云纹,近似的云纹最少的只在耸肩处两组,有的则有四组以上,直至八组,均成双成对,左右分列在四腿和双肩。
7、身上所饰的双平行组成的竹节纹增多,有的布满整个身躯和足尾处。
8、此期螭形之尾特别长,均有分叉,有的二股,有的三股或更多,均呈卷云形弯曲,作水涡状。
9、螭之颈和背,都有一道(个别两道)阴刻线纹,从颈或肩部始一直随背形延伸至臂部尾端,以表示肥壮的背脊肌肉。
明代玉器上的螭
明代玉器上常见螭纹,试举数形如下:
一是明墓出土两例。其一为浅浮雕螭纹,头部如鼠首,脑后有一卷弯的独角,回首,扭丝纹颈,背脊有一条随形阴线,前两足,一伸直置颈下,一后伸置腹侧,后两足一伸一缩,尾长细分两叉。另一组螭纹,无角,双眉粗大,呈倒八字向两侧分开,缩颈弯曲,身上有如分叉尾形式的外伸线,似表示翅翼,背脊无随形阴线,尾分成两叉,亦呈爬行状。近似上述出土玉器上螭纹者,尚有一些传世品,形式基本相似。
传世玉器上琢饰螭纹者中最完整和精美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玉笔管上所饰的两组螭纹,此笔通笔帽长约20cm,于笔管和笔帽上各浅浮雕一组蟠螭纹。其上所饰两螭纹,形式基本相似,皆有羊角式双耳,独角,长发向脑后身侧飘动,脑有若干条短平等线,口衔灵芝,背有双线随形脊,腹两侧和足上有短平等双线竹节,足关节有多组漩涡式卷云纹,背有向两侧外伸且分双叉的鳍或羽翅纹,四足,三爪,足间有单平行阴线组列的毛道纹,通体呈爬行头。此笔管上螭,从整体看,尚有元代螭纹的遗风,当为明初物,而前述两组出土玉器上的螭纹,据报告为明中晚期物,因此,它们分别代表明代早晚期螭形纹。此外,明代有一批螭纹带钩、双螭耳杯和杯托等,其上镂雕和浮雕双螭,虽形态并不全同,但其风格大同小异,与上述各例螭纹相似。
综观上述明代玉器上的各例螭纹,概括起来,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此期螭的头形较之元代的短,额较细并多有刻纹,而不是如元代螭额那样呈光头状。
2、此期螭之眼目,形式并不固定,计有圆圈目、三角形目、橄榄形目、倒八字形斜目、梳形目和虾米形目(主要是带钩上的螭)等。
3、脑后有一独角或无角者均有,发形多种,有向身侧飘动者,亦有贴肩随颈飘动者和分两段股拂飘及上冲(即所谓“怒发冲冠”)者。
4、此期螭形在背部外伸分叉如羽翅之饰和腿上、颈上刻毛须者为元螭所无或很少。
5、元代螭纹上的双平行线节式纹,均在背脊线的两侧分别单独组例,而明代一些螭纹中,其上有上述饰纹者,有的似元代那样组列,有的则横列在背脊线上。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很无规律,有的是战国或两汉玉器上的螭纹,有的则综合各代玉螭纹而作的所谓“四不象”螭形纹,颇有千姿百万态之感。更有一些装饰性图案螭纹,盘缠卷曲,抽象变形,各显神气。综上所见,就整个清代玉螭,其最大特点是下唇有须,身较光素,头部较大,身尾略短粗。 |